这种趋势不是个别有道德的地方主官能制止的,因为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是,你道德高,你爱民如子,不忍心征民加税。

    但你隔壁县令不是呀,他残暴酷虐,扫地为兵,根本不想着过日子,就出兵把你给占了。

    然后良善主官或死或亡,剩下的都是暴虐的主。

    而现在兖州、豫州、荆州、青州等地就是差不多这个情况。各称为长,称校尉者更是多如牛毛。

    这个时候还维持着稳定秩序的鲁中南自然就成了周边地区黔首们的乐土,所以在这三年来,大量人口开始迁移到了这一地区,具体人数有多少呢?虽然无人统计,但从各家都开始雇得上田客,这人数就少不了。

    因为鲁中南地区的大部分田土都被分了下去,所以这些逃到鲁中南的外乡人几乎只有与人为佃这么一个出路。

    如此,鲁中南的农户们不过三四年就摇身一变成了有房有田有徒隶的地头了。

    这种速度之快,大大出乎制定此策的所有人预料。

    原先,张冲在规划田政的时候,也考虑过各家实际情况不同,所以鼓励社里实行互助帮扶的形式,帮助社里困难户脱贫。

    但随着生活情况的变好,这种想法却发生了变化。

    诸葛珪从故吏那里得知,这种互助在下面的里社几乎就是名存实亡。

    这名故吏给诸葛珪两个理由,一个是里社之间凝聚性很差,一个是大家心思变了。

    原先地方上的里社是以宗族为依托,虽然也不断析户,但也是聚族而居的。

    但之前泰山军在分田的时候,为了打碎地方上的土豪根基,都是将各户打散的安置成社的。

    这种安置固然消解了土豪集众的根基,但也消解掉了乡社之间的救济能力。那些孤苦贫弱,根本无人帮助,只能反贫。

    而这种基层结构的转变,自然也改变了大家的心态。

    一些有禀赋,踏实肯干又有点关系的,很快就在这种均田地的起点中发展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