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德行就像余食赘肉一样,让本来有功、有能的美好的一面变得丑恶,所以说普通大众都应厌恶它们,更何况那些修道之人呢。这些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也许只有老子说的能致虚守静的得道之人才能做到。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多反思,自己是否保持着一颗谦虚谨慎的心,是否曾在哪些地方骄傲白满了,每日多加省悟,才能保持不败不废。

    【哲理引申】

    《三国演义》中的典故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能信于拈来几个,书中的兴败存亡也都让人嗟叹不已。吕布作为中的第一猛将自古就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杀父求荣是个无耻之徒,也有人说他是个没有心机的性情中人,有人认为他勇武无匹为天下英雄,有人说他只会逞匹夫之勇.....

    吕布十分勇武,在并州任职,并州刺史丁原对他很亲近认其为义子。董卓入京后把持朝政,丁原征讨他,在李肃的劝谏下吕布杀死丁原,投降了董卓。董卓对吕布也十分喜欢,同他发誓结为父子。后来王允等人为了除掉董卓定下连环计,吕布为了貂蝉又杀死了董卓,不久在董卓部将的攻击下逃出了长安。

    失去了根据地的吕布只好寄人篱下,开始他准备到占据江淮一带的袁术手袁术兵多粮足,也止准备吸收天下豪杰。但哀术对吕布却十分厌恶,因为吕布为人十分骄恣,经常纵兵抄掠,于是就拒绝了他。吕布无奈,只好向北投奔袁绍。在袁绍处,吕布帮助其对抗黑山军张燕的军队,建立了很大的功劳。有了功劳以后,他便忘记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屡次恃功违反袁绍的命令,他手下的将土也不时抢劫、掠夺。吕布多次向袁绍要求增加军队,袁绍不同意,并开始怀疑吕布,派甲土暗中要除掉他,吕布只好逃离袁绍的地盘。

    曹操征伐陶谦,兖州守将陈宫、张邈听说吕布是个英雄,就背叛了曹操,迎接吕布占据兖州大部分地区。但曹操是个强劲的对手,经过长期混战,吕布被击败,不得不带领部下逃亡徐州。刘备对吕布十分恭敬,收纳了他。吕布见状又忘乎所以,以致称呼刘备为贤弟,惹得刘备手下的将领们很不高兴。后来吕布趁刘备出征袁绍,袭击了徐州,虽然与刘备暂时言和,却也结下了仇怨。

    曹操前来讨伐,陈宫闻曹兵至近,于是献计说:“现在曹兵远来十分困乏,我们应该速战速决,不应该让敌人得到休整。”没想到吕布自负地说:“我单骑即可纵横天下,何愁曹操!让他下寨吧,以后我亲自擒住曹操。”后来曹操兵败一阵,吕布对自己的勇武更加自信,陈宫建言加强防守西寨,吕布仅是高傲地回答:“他今日输了一阵,如何敢来!”后来西寨果然被曹操偷袭。

    吕布屡次被曹操击败,不得不困守徐州城,然而此时他还是自以为天下无敌,骄傲不听劝谏,最后被手下部将捆绑起来献给了曹操。被俘后,吕布向曹操乞降,看到了座上的刘备。此时,吕布头脑里想的尽是“辕门射戟”这些对刘备的恩惠,完全忘了自己忘恩负义夺取刘备根据地的事儿。于是对刘备说:“您不记得辕门射戟的事儿了吗?”刘备本来就对其厌恶至极,见此时他还只记得自己给别人的恩惠,而不记得自己的过错,就立刻向曹操进言,提醒他丁原、董卓的往事,借曹操之手将其杀掉了。

    吕布虽然勇猛无比,却完全不懂为人处世之道。他为了高官重宝不惜杀死自己的两任义父,还屡次恩将仇报、见利忘义,虽然得到了一时的利益,却丧失了在世上立足的根本,那就是“仁义”,以至于没人再敢相信他,无论到哪儿人人都会提防着他。这样的行为正是老子所说的“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再者他总是夸耀自己的勇武,将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听不进他人的正确建议,还总将自己对别人的恩惠放在嘴边,最后终于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说,不论人有何等才能、如何勇武,“自见”、“自彰”、“自伐”、“自矜”都是会招致祸患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