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这破事儿,袁尚的心情能好到哪里去?
本来是鸵鸟心态想找点好心情铺垫一下,然后好好办公的,结果反而在办公之前又窝了一肚子气。
所以小半个时辰之后,当他接见黎阳军中回来的求援谒者李孚时,整个人都没带着好气:
“黎阳前线田丰又有什么不足了?要钱粮给钱粮,要民夫军械给民夫军械,不会还要援军吧?回去告诉田丰,真凑不出来了。”
谒者李孚被堵得气息一窒,对袁尚愈发失望起来,但他人微言轻,本来就是个往还传达的使者,只能是陪着笑脸苦苦哀求:
“田监军与张郃、高览二位将军,见战局日渐窘迫,曹操在黎阳全军渡河不成,又让大……让袁谭在下游百余里外的高唐渡河,侧翼威胁黎阳,还摆出剽掠河间、渤海等地的架势。
田监军请主公速发救兵,以求转守为攻。若是让曹军与袁谭军放弃了直取邺城的计划,改为先剽掠分定冀州东部诸郡,到时候东部诸郡一旦改随袁谭,主公必然大势已去啊。”
李孚这番话非常不中听,显然是他还没琢磨过来,直接把田丰那个低情商家伙的话没怎么修饰就说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被袁尚今天的办公态度给气的,已经有了去意,居然敢在袁尚面前说“大势已去”这样的词。
哪怕是假设、为了警醒袁尚,都是不该这样说的,得委婉一些。
不过李孚转述的田丰战略决策,倒是不能算错。因为这一世的袁尚和袁谭、曹操联军的实力对比,本来就没法比。
因为这一世的袁绍被刘备前年那场大战折了近二十万人马后,实力本来就已经跟曹操差不多了,去年的时候,袁、曹都是三十万兵力左右。
当然了,去年一年里,双方也都有被消耗。袁绍阵营折损了五万老兵,主要是因为并州军覆灭、吕布投敌了,只剩下三个州,所以老兵减少到二十五万,后来再要临时扩军,也都是新招进来的乌合之众。
曹操也没好到哪里去,憋了那么久的实力,最后昆阳之战被关羽诸葛亮一个防守反击,打掉五万人,射瞎夏侯惇一只眼,夏侯惇至今还重伤休养状态无法带兵,曹纯更是被斩了,还导致虎豹骑折损过半。
所以袁家和曹家的老兵数量,都降低到了二十五万左右。
袁家的二十五万,分属三州,袁尚拥有的最多,袁谭其次,最北面的袁熙因为不跟敌对国家大面积接壤,所以兵力最少。所以袁尚袁熙加起来一平均,刚好等于袁谭的两倍。
等于是二弟三弟一共十七万人,打大哥的八万人,外加跟大哥联手的外人二十五万。
当然曹操的二十五万也不会都堆过来对付袁尚,他至少留十万人守住豫州防线提防刘备,还要在长江防线留五万。曹操能对付袁尚的机动部队,充其量十万。
再多,就得征募新兵填充另外两条防线、把久战之兵抽出来打进攻战役。
本来是鸵鸟心态想找点好心情铺垫一下,然后好好办公的,结果反而在办公之前又窝了一肚子气。
所以小半个时辰之后,当他接见黎阳军中回来的求援谒者李孚时,整个人都没带着好气:
“黎阳前线田丰又有什么不足了?要钱粮给钱粮,要民夫军械给民夫军械,不会还要援军吧?回去告诉田丰,真凑不出来了。”
谒者李孚被堵得气息一窒,对袁尚愈发失望起来,但他人微言轻,本来就是个往还传达的使者,只能是陪着笑脸苦苦哀求:
“田监军与张郃、高览二位将军,见战局日渐窘迫,曹操在黎阳全军渡河不成,又让大……让袁谭在下游百余里外的高唐渡河,侧翼威胁黎阳,还摆出剽掠河间、渤海等地的架势。
田监军请主公速发救兵,以求转守为攻。若是让曹军与袁谭军放弃了直取邺城的计划,改为先剽掠分定冀州东部诸郡,到时候东部诸郡一旦改随袁谭,主公必然大势已去啊。”
李孚这番话非常不中听,显然是他还没琢磨过来,直接把田丰那个低情商家伙的话没怎么修饰就说了,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被袁尚今天的办公态度给气的,已经有了去意,居然敢在袁尚面前说“大势已去”这样的词。
哪怕是假设、为了警醒袁尚,都是不该这样说的,得委婉一些。
不过李孚转述的田丰战略决策,倒是不能算错。因为这一世的袁尚和袁谭、曹操联军的实力对比,本来就没法比。
因为这一世的袁绍被刘备前年那场大战折了近二十万人马后,实力本来就已经跟曹操差不多了,去年的时候,袁、曹都是三十万兵力左右。
当然了,去年一年里,双方也都有被消耗。袁绍阵营折损了五万老兵,主要是因为并州军覆灭、吕布投敌了,只剩下三个州,所以老兵减少到二十五万,后来再要临时扩军,也都是新招进来的乌合之众。
曹操也没好到哪里去,憋了那么久的实力,最后昆阳之战被关羽诸葛亮一个防守反击,打掉五万人,射瞎夏侯惇一只眼,夏侯惇至今还重伤休养状态无法带兵,曹纯更是被斩了,还导致虎豹骑折损过半。
所以袁家和曹家的老兵数量,都降低到了二十五万左右。
袁家的二十五万,分属三州,袁尚拥有的最多,袁谭其次,最北面的袁熙因为不跟敌对国家大面积接壤,所以兵力最少。所以袁尚袁熙加起来一平均,刚好等于袁谭的两倍。
等于是二弟三弟一共十七万人,打大哥的八万人,外加跟大哥联手的外人二十五万。
当然曹操的二十五万也不会都堆过来对付袁尚,他至少留十万人守住豫州防线提防刘备,还要在长江防线留五万。曹操能对付袁尚的机动部队,充其量十万。
再多,就得征募新兵填充另外两条防线、把久战之兵抽出来打进攻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