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强国之路(2/3)
在刘啸重生前的那个时间点,华国和漂亮国之间的矛盾已经空开,对方拉着自己的走狗们不断在一些领域打击华国,造成了华国的巨大损失,不过没关系,华国也制订出各种办法应对,另外有一些国家也看出漂亮国已经日落西山,此时不过是挣扎而已。
总之,那时的世界处处暗流涌动,各种矛盾不断,比现在还乱很多,那时华国都没事,现在还怕什么?干就是了。
刘向学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刘啸又改了一些,写好后寄了出去,这一次刘向学有些得意,因为大部分内容是他的心得。
当然,各种思想还是刘啸提供的,刘向学只不过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写,总算是有些自己的东西了。
一个月后,吴敬荷的回信又到了,信中又是对刘向学夸奖一番,都快把他夸上天了,跟赵传文一样,对方也邀请刘向学有时间到首都转一转。
刘向学可没工夫去首都溜达,太远了………其实也不远,两地相距不过七百多公里,可是交通不便呀!坐火车得二十五六个小时,一天一夜,来回就要两天时间,想一想就恐怖。
好吧,刘向学信中也说了,自己有时间就会去拜访对方,毕竟人家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能得到邀请万分的荣幸。
刘向学和吴敬荷成了笔友,甚至吴敬荷在信中称刘向学为兄弟,二人俨然成了忘年交,来往的书信也是不断,就是太慢了,平均一个月才能交流一次。
打电话嘛,也费劲,辽北省和首都分属不同省份,一个电话需要经过数次转机,起码要等上半个小时才能接通,电话费都要好几块钱,一封信才多少钱?还是写信好。
不过对刘啸这位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对写信简直是“深恶痛绝”,一来一回要一个月时间,效率也是醉了。
好吧,现在大家的生活也很无聊,特别是北方的小城市,老百姓们安然自得,完全不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一场能够改变世界的变革,在这里,人们还感受不到改革春风的气息。
天气一天天的变冷,十一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冬了。
八十年代还没有集中供热,到了十月份,每一家人都要到固定的经销点购买“煤泥”。
煤泥其实就是煤渣子混合水形成的如同稀泥的物质,可以燃烧,是北方人过冬用的燃料。
煤泥的燃烧率不高,但贵在便宜,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如果换成煤炭,价格起码提升好几倍,整个丰城也只有矿务局的职工才会在过冬时烧煤。
刘向学已经成了区教育局的副局长,此时享有的福利就来了,区里给了每位职工将近一吨重的煤泥,完全免费,这就省下了三十多块钱。
刘向学找了一辆硬板车,和二弟两人来回跑了两趟把煤泥拉回了家,弄得一身黑泥,不过此时满大街都是“黑人”,谁也别笑话谁。
此时的煤泥就是一滩泥,黏黏糊糊堆成一堆,根本用不了,还得加工一次,加工过程叫做“拖煤泥”。
总之,那时的世界处处暗流涌动,各种矛盾不断,比现在还乱很多,那时华国都没事,现在还怕什么?干就是了。
刘向学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刘啸又改了一些,写好后寄了出去,这一次刘向学有些得意,因为大部分内容是他的心得。
当然,各种思想还是刘啸提供的,刘向学只不过是按照这个思想来写,总算是有些自己的东西了。
一个月后,吴敬荷的回信又到了,信中又是对刘向学夸奖一番,都快把他夸上天了,跟赵传文一样,对方也邀请刘向学有时间到首都转一转。
刘向学可没工夫去首都溜达,太远了………其实也不远,两地相距不过七百多公里,可是交通不便呀!坐火车得二十五六个小时,一天一夜,来回就要两天时间,想一想就恐怖。
好吧,刘向学信中也说了,自己有时间就会去拜访对方,毕竟人家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能得到邀请万分的荣幸。
刘向学和吴敬荷成了笔友,甚至吴敬荷在信中称刘向学为兄弟,二人俨然成了忘年交,来往的书信也是不断,就是太慢了,平均一个月才能交流一次。
打电话嘛,也费劲,辽北省和首都分属不同省份,一个电话需要经过数次转机,起码要等上半个小时才能接通,电话费都要好几块钱,一封信才多少钱?还是写信好。
不过对刘啸这位经历过互联网时代的人来说,对写信简直是“深恶痛绝”,一来一回要一个月时间,效率也是醉了。
好吧,现在大家的生活也很无聊,特别是北方的小城市,老百姓们安然自得,完全不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着一场能够改变世界的变革,在这里,人们还感受不到改革春风的气息。
天气一天天的变冷,十一过后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过冬了。
八十年代还没有集中供热,到了十月份,每一家人都要到固定的经销点购买“煤泥”。
煤泥其实就是煤渣子混合水形成的如同稀泥的物质,可以燃烧,是北方人过冬用的燃料。
煤泥的燃烧率不高,但贵在便宜,家家户户都买得起,如果换成煤炭,价格起码提升好几倍,整个丰城也只有矿务局的职工才会在过冬时烧煤。
刘向学已经成了区教育局的副局长,此时享有的福利就来了,区里给了每位职工将近一吨重的煤泥,完全免费,这就省下了三十多块钱。
刘向学找了一辆硬板车,和二弟两人来回跑了两趟把煤泥拉回了家,弄得一身黑泥,不过此时满大街都是“黑人”,谁也别笑话谁。
此时的煤泥就是一滩泥,黏黏糊糊堆成一堆,根本用不了,还得加工一次,加工过程叫做“拖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