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吴三桂君臣于洛阳,商议对策之时,大明摄政王赵铭,已经回到南京,并开始处理他的事情。

    赵铭在百官的簇拥下进入南京。

    收复北京,平定宗室叛乱,大败犯境的周军,将赵铭的威望,提升到了顶端。

    不过赵铭威望再高,也只是摄政王,回到南京后还是得给朱由榔行礼,向皇帝汇报国事。

    这让掌握大权的摄政王赵铭,感到颇为不自在。

    眼下只要皇帝在南京一天,在名义上,赵铭就不是南京的掌控者。

    为此,赵铭回到南京后不久,便立刻暗示属下上书,建议还都北京。

    北京既然收复,那么大明朝是否需要还于旧都?

    这个问题,在南京宗室叛乱被平定之后,朝中便有不少大臣,私下里商讨此事。

    赵铭原本以为朝野上下,应该有许多人反对还都。

    毕竟还都就等于大明的政治中心将回到北京,江南将远离政治中心,每年还得为朝廷提供数十万石大米,以及各种物资,维持北京朝廷。

    朝中大臣,地方士绅,应该像成祖朝时一样,反对迁都。

    不过结果却出乎赵铭意料,绝大多数声音,都是赞成还都。

    这让赵铭不太理解,后来经幕僚点醒,才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近些年来中央政府逐渐强势,赵铭说话也是乾坤独断,而一个强势的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必然严密,会限制地方豪富的自由。

    江南商业发展,出现了许多巨富,这些人一面希望能够影响朝廷,控制朝廷的政策,一面又不想自己被朝廷压制,被朝廷过多的管理。

    那么对他们而言,最好是朝廷迁回北京,他们通过资助官员在南方遥控,影响朝廷。

    这样一来,天高皇帝远,地方官府压制不住他们,他们逍遥自在,朝廷的决策时,又能通过他们支持的官员,使得朝野做出有利于他们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