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三年,赵匡胤建立宋后,早已坐稳了帝位,又相继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淮南节度使李重进发动的叛乱,巩固了政权。
他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早有心平定天下,在重臣谋划下,加强中心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最后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此时战乱稍平,安静了两年的各方势力,竟像是经过商议一般,两年来都没有发生战争,各国百姓都得以得到了安稳,但暴风雨来临前都有一番平静,敏感的人都嗅到了即将到来的再一次战乱。
江陵渡口,临风客栈里早已人满为患,别说客房了,就是大堂厅上,都坐满了客人,所幸此时已是春暖花开,天气渐渐回暖,客人坐在堂上,又有茶水点心伺候着,倒也不难等候,而让众人滞留在客栈耐心等候的,就是唯一一艘渡江的船只。
似乎很多人都嗅到了战事将起的危机,赵宋的崛起,让其他势力都产生了危机感,在这两年来虽然表面平静一时,但暗里人人都做了防范,囤积粮草,招兵买马,训练军士都没有落下,而民间的船只,更是多被朝廷招揽了,直到今天,原本无处不在的江陵渡口的船只,只剩下了这艘三天才能载一次人的客船。
今天就是载人过江的日子,所有准备过江坐船的客人都在聚集在客栈里准备渡船,船要到午时才会到来,靠岸后只停留三刻时,过期不候。
时间还早,客栈里等候的客人有军营的将士,有朝廷的补官,有赶考的书生,还有行走江湖的镖客,行侠仗义的侠客,更多的是民间行走贩买的普通平民百姓,整个客栈里人声鼎沸,吵杂不休。
突然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清怀先生”,声音并不算高亢,但一时吵杂喧哗的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落到那位说了一句清怀先生的那些人身上。
那是一群书生模样的青少年们,背着书箱,身着文人学士常穿的长衫,各个文弱秀气,是这两年很常见的上京的学子。
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但十分推崇文人,登基当年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虽然当时只录取了区区十几名考生,但这十几名考生都大大的有所作为,如今都是身处朝廷要位的朝廷命官了,一步登天,是所有读书人都向往之事,是以近年来赶考的书生都比以往要热心几分。
此时聚在客栈里的有十数个书生,是同个地方赶考却失利了的考生,在等候船只回乡准备再读等候明年的科考,但由于这次的科考失利,心情沉郁,却又知不能意志消沉,便聚在一起侃天侃地的一番闲聊,无意间便聊到了去年黄河泛滥的事情,提到了当时在黄河边上指挥疏通治理水患的清怀先生。
当时水患严重,赵匡胤派人前去赈灾,清怀先生也去了,刚开始时疏通治理水患的方法得当,灾情得到了控制,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夜暴雨,黄河再次发大水,将修筑好的水坝冲塌了,连同当时在场的官兵包括清怀先生,一起冲进了黄河里,没有了踪迹,生死不明,至今都没有消息,只怕先生是凶多吉少了。
清怀先生这几年来四方奔走,一改之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逍遥自在,而是投身于民间,指点着民生,实施了民税计划,提倡文武科举招揽人才等等,做的都是利国利民之事,在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名声,是以听到清怀先生这样的坏消息,人人都深感惋惜叹遗憾。
突然一声冷哼,有人大声反驳道:“书生,你当时就在现场吗,你是亲眼看见清怀先生被黄河冲走了吗,人云亦云,难怪科考落榜,还是回去多读几本书吧。”
“你……”书生们气得脸都红了,却见那个回话的却是个军士模样的汉子,他周围也坐着一群士兵,正懒洋洋却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们。
秀才遇到兵,他们只得忍下怒气,不满道:“小生不在现场,难道阁下就在现场?”
那军士不屑道:“没错,老子当时就在黄河坝上。”
书生道:“那阁下请说,清怀先生若不是被黄河水冲走,如何黄河水患之后再无影踪?”
他眼见天下割据势力林立,早有心平定天下,在重臣谋划下,加强中心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最后确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决心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此时战乱稍平,安静了两年的各方势力,竟像是经过商议一般,两年来都没有发生战争,各国百姓都得以得到了安稳,但暴风雨来临前都有一番平静,敏感的人都嗅到了即将到来的再一次战乱。
江陵渡口,临风客栈里早已人满为患,别说客房了,就是大堂厅上,都坐满了客人,所幸此时已是春暖花开,天气渐渐回暖,客人坐在堂上,又有茶水点心伺候着,倒也不难等候,而让众人滞留在客栈耐心等候的,就是唯一一艘渡江的船只。
似乎很多人都嗅到了战事将起的危机,赵宋的崛起,让其他势力都产生了危机感,在这两年来虽然表面平静一时,但暗里人人都做了防范,囤积粮草,招兵买马,训练军士都没有落下,而民间的船只,更是多被朝廷招揽了,直到今天,原本无处不在的江陵渡口的船只,只剩下了这艘三天才能载一次人的客船。
今天就是载人过江的日子,所有准备过江坐船的客人都在聚集在客栈里准备渡船,船要到午时才会到来,靠岸后只停留三刻时,过期不候。
时间还早,客栈里等候的客人有军营的将士,有朝廷的补官,有赶考的书生,还有行走江湖的镖客,行侠仗义的侠客,更多的是民间行走贩买的普通平民百姓,整个客栈里人声鼎沸,吵杂不休。
突然不知是谁提了一句“清怀先生”,声音并不算高亢,但一时吵杂喧哗的大堂瞬间安静了下来,鸦雀无声,所有目光都落到那位说了一句清怀先生的那些人身上。
那是一群书生模样的青少年们,背着书箱,身着文人学士常穿的长衫,各个文弱秀气,是这两年很常见的上京的学子。
赵匡胤虽然出身武将,但十分推崇文人,登基当年就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虽然当时只录取了区区十几名考生,但这十几名考生都大大的有所作为,如今都是身处朝廷要位的朝廷命官了,一步登天,是所有读书人都向往之事,是以近年来赶考的书生都比以往要热心几分。
此时聚在客栈里的有十数个书生,是同个地方赶考却失利了的考生,在等候船只回乡准备再读等候明年的科考,但由于这次的科考失利,心情沉郁,却又知不能意志消沉,便聚在一起侃天侃地的一番闲聊,无意间便聊到了去年黄河泛滥的事情,提到了当时在黄河边上指挥疏通治理水患的清怀先生。
当时水患严重,赵匡胤派人前去赈灾,清怀先生也去了,刚开始时疏通治理水患的方法得当,灾情得到了控制,哪知天有不测风云,一夜暴雨,黄河再次发大水,将修筑好的水坝冲塌了,连同当时在场的官兵包括清怀先生,一起冲进了黄河里,没有了踪迹,生死不明,至今都没有消息,只怕先生是凶多吉少了。
清怀先生这几年来四方奔走,一改之前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逍遥自在,而是投身于民间,指点着民生,实施了民税计划,提倡文武科举招揽人才等等,做的都是利国利民之事,在百姓中留下了良好的名声,是以听到清怀先生这样的坏消息,人人都深感惋惜叹遗憾。
突然一声冷哼,有人大声反驳道:“书生,你当时就在现场吗,你是亲眼看见清怀先生被黄河冲走了吗,人云亦云,难怪科考落榜,还是回去多读几本书吧。”
“你……”书生们气得脸都红了,却见那个回话的却是个军士模样的汉子,他周围也坐着一群士兵,正懒洋洋却面色不善的看着他们。
秀才遇到兵,他们只得忍下怒气,不满道:“小生不在现场,难道阁下就在现场?”
那军士不屑道:“没错,老子当时就在黄河坝上。”
书生道:“那阁下请说,清怀先生若不是被黄河水冲走,如何黄河水患之后再无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