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刘邦有没有读过书,这是一个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到他成就帝国伟业的理论知识基础,而且还涉及到一个历史上一直忽略,甚至都没有史书记载的一段时间,就是18岁成年之前,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是怎样度过的。

    更何况,按照现在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的观点,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时期。

    当缺少直接史料的时候,我们就需要间接资料去推理,用现在时髦的说法叫做“逻辑演绎推理”。

    首先看下大前提,在当时历史环境下,“读书有用论”是占主流的。我们不妨以与刘邦同龄的萧何为例,来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仅长刘邦一岁,与刘邦同是沛县丰邑老乡,生活在完全相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史载,萧何勤奋好学,精通法令文书,早早就做了秦朝的公务员。

    还有同时代的李斯、赵高兼是如此。

    李斯和刘邦一样是在楚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读书人,他读书时认认真真,做事时兢兢业业,作为一个基层公务员,除了撰写公文,为领导写讲话稿,他还负责看管粮仓(也正是在粮仓里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从此改下他的一生以及后来大秦帝国的命运,后面再讲)。

    赵高也是一位被误解的历史人物,他的A面是一位篡改诏书、指鹿为马、滥杀群臣、杀死王子、杀死皇上、杀死一切他看着不爽的人,反正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但他的B面确实一个草根逆袭,靠勤奋苦读,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光伟正人物。

    赵高生于秦国隐官(隐官是用来安置刑满罪人的手工作坊,因为当时肉刑流行,砍手、断足、削鼻、割耳、挖眼等身体迫害的刑罚较多,由于身体残缺,刑满释放后不便在公共场合讨生活,政府专门安排隐官供期劳作生活),他在其父亲的教导和督促下,很早就开始学习书写和法律事务,并学成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被任命刀笔小吏,从此一步步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虽然无法穷尽列举,但是以管窥豹,读书有用论在秦汉年间当属主流。

    其次看下小前提,史说刘邦的家境不贫穷,他老爸刘大爷除了种地之外还搞了点小生意,家庭生活属于小康水平,而且刘大爷后来甚至还送小儿子刘交出国“留学”。

    从这里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老刘家家境还可以,生活还算富裕,对于上学这件事还是有经济基础的,二是刘太公是比较重视教育,否则不会派一个儿子远离故土去鲁地学习儒学。

    所以,笔者认为刘邦就像我们现在的小孩一样,游戏玩耍到了一定年纪后,还是乖乖的被刘大爷送进了学校,开始接受义务教育。

    这从他的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卢绾那里也能得到侧证,“及高祖、绾壮,学书,又相爱也。”就是说等到高祖、卢绾长大,又在一起读书,还是非常好的一对基友。

    但是,刘邦小时候十分调皮,天生不是学习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