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张纯孝口中的那小子不是指儿子张子龙,而是刘正龙。一个小小的六品知府,竟然对正二品的秦国公,太尉,河东路宣抚使这么鄙夷,足见大宋文官集团的心中对刘正龙是什么态度。

    王禀坐下来后,不紧不慢地把和刘正龙见面之后的情形说了一遍,最后他说道:“张大人,胳膊是拧不过大腿的,你明天还是按照礼节去拜会一下吧,毕竟他是正二品的太尉,又是您的顶头上司,这样对着干,对您没有好处的。”

    “不去,正二品又能怎么样,童贯还是广阳郡王,还是枢密使,关键时刻还不是掉链子。”张纯孝对于刘正龙的了解不是很多,纯粹是那些同年的书信来往之中,贬低刘正龙的内容看的太多了,所以才那么的鄙夷,实际上他并不了解刘正龙。

    强按的牛不回头,王禀知道张纯孝是不会受刘正龙威胁的,因此他很小心地说道:“金国大军已经开进河东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是上下一心,共同御敌,而不是内耗。秦国公是河东路宣抚使,会在这里面主持御敌事宜,而您又是太原府的地方官,一旦内耗下去,最终让金国坐收渔翁之利,最终吃亏的还是太原府的老百姓。”

    张纯孝其实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骨子里瞧不起刘正龙而已,当然也知道直接硬扛河东路宣抚使的后果是什么。只不过是拉不下脸而已,现在已经王禀提到了太原府的百姓,他也也就顺着台阶下来说道:“也罢,本官明天去拜会一下这个驸马爷。”

    提到驸马爷三个字的时候,还是说明张纯孝骨子里对刘正龙鄙夷,可这个时候,王禀也不好再说什么,毕竟人各有志,自己也不能勉强对方。

    张纯孝最后说道:“这个刘正龙初来乍到,就要修缮城墙,修建瓮城,这是一大笔开支,难得他就不知道这样劳民伤财是不明智支军。”

    “这倒没有,秦国公的意思是今晚上宴请太原府内的豪门权贵,顾及这部分钱,会让城中的富人出吧。”说实话,王禀对于刘正龙这个安排也不十分的满意,凭什么让富人出钱呢?只不过他只是武将,不敢忤逆秦国公的意思。或许刘正龙罢免张纯孝这个正直的知府有难度,可要是想斩杀小小的太原府统制的话,还是易如反掌的。

    王禀之所以对刘正龙让富人出钱修缮城墙不满意,最主要是他出身王家,本身就是富人,怎么会愿意呢?

    当然了,王禀籍贯是开封汴梁城,而不是太原王家,尽管如此,他和太原王家依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太原王家是河东路第一豪门,在这里已经雄踞数百年了,虽然不再是五姓七望族的士族天下时代,但是在太原城的印象力依旧是巨大的,甚至在某种程度,某些领域影响力超过了官府,这在太原城是最习以为常的事情。

    士族门阀天下的时代,在武周时代遭受巨大冲击,千年士族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后面的安史之乱,彻底击垮了士族门阀,而黄巢起义彻底的将士族门阀摧毁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只不过摧毁的只是形势,门阀千年沉淀下来的底蕴,又怎么会彻底消失呢?

    大名府的卢家,太原的王家,杭州的钱家等等,在当地的州府之中,大家族依旧是特殊的存在,依旧是一股几乎凌驾于官府之上的势力。要不然,当年宋江,吴用也不会使用阴谋诡计唬弄卢俊义上梁山,那还不是看重了卢家的名望。

    被摧毁的至于士族门阀的制度,财产,生命。可是士族的名望,人才储备,则是生生不息。可以说历朝历代,豪门都是朝廷的人才储备库,只不过是每个朝代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张纯孝听完之后,他摇摇头说道:“王老哥,你理解错了,刘正龙款待豪门权贵,富商大贾,不是为了让这些人出钱,而是因为他要立威,在豪门权贵之中树立威信,这对于他将来管理整个河东路至关重要。不过,你放心,他在河东路呆不久,最多一年已经很了不起,甚至更短。”

    这下子,王禀搞糊涂了,他不知道张纯孝为什么这么说,也不好意思询问。

    张纯孝知道王禀这种行伍出身的粗人不会搞清楚官场的游戏规则的,于是就说道:“你可知道刘正龙是富可敌国的大宋首富,手中的钱买下整个太原府都不是问题,又怎么会让富人捐钱修建城墙呢?”

    “是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