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节属国之事
皇帝不懂这种经济之法,也不去太多的操心过问,这件事有肃顺、阎敬铭、奕等人共同操持,料无大碍,即便出了什么岔子,也不打紧——六月初九将至,又是一年一次的万寿节庆了。
早上起来,由冠袍带履四执事太监伺候着换上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酱色直地纳纱金龙袍,石青直地纳纱金龙褂,束白汉玉四块瓦马尾铖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奉贤殿、大高殿行礼,至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回烟波致爽用早膳毕,至淡泊敬诚殿受贺,递如意。然后皇帝赐宴,这都是一些惯常之事,也不必细说。
虽然是三大节之首的万寿节,但国事却不会有片刻迟滞,君臣同席,用过午膳之后,军机处照常叫起,“上几个月的时候,英国造船厂到我中华之地,为承建艨艟炮舰一事,与文祥几个多有磋商,朕后来认真看过总署衙门报上来奏折,特别是沈葆桢所上的,为求广开门路,吸纳有识,于不通处请教西洋之外,其他巡海炮舰,皆应有天朝自产的奏折,深以为然。铁甲舰之类的大型舰船,以我朝现在所有的能力,恐怕力有不逮,但小一点的呢?难道我们也造不出来吗?”
“所以朕想,安庆造船厂那边,趁着这一次筹建海军的机会,分别建造我天朝自己的水面舰只——这样的事情,不要怕花钱,你们总不会以为,只有六艘铁甲舰,就能够完全起到拱卫海疆的作用了吧?”他说着话,一指御案上厚厚的一摞笺纸,用手拍了拍,发出砰砰的声响,“这是朕这几月以来,苦心描绘的舰船图本,老六?”
“臣弟在。”
“过几天你走一趟安庆,把这些图本也带过去,看看能不能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若是有的话,就由你牵头,在安庆府和两江那边和曾国藩认真商议一下,把具体的花用钱款数额做出来,朕看一看再说。”
奕自然是奉命唯谨。文祥在一边赔笑答说,“皇上圣明如天,奴才钦服。这等事情,奴才等不及为君父分忧,反要皇上为国事、军制事操劳……实在让奴才等汗颜无地。”
皇帝无奈苦笑,很多事是不能和他们讲解明白的,他本人所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但一些很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建议,于海军肇建这样的大事,最起码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了,“你们会的,朕未必熟稔,朕懂的,也非尔等所能知。总之是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就不必存什么愧疚之心了。”
“是。”文祥答应着,又问道,“皇上,除安庆府所有造船厂之外,沿海各省纷纷上章,请求在治下寻人地相宜之所,筹建机器局、造船厂,招募西洋专才,汇聚省内俊秀,壮大充实海军建设,奴才等以为,此事,宜乎俯准所请。请皇上早定。”
“此事不准。”皇帝摇头,“最起码,现在不准。”他说,“海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朝廷上下,要能够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管理机构,两路并行,方能解决日后造船厂、兵火工厂遍地开花而良莠不齐的景观,没有这样的机制,仓促上马的一些大工程,无端成为中外那些混账行子的贪利渊薮——到时候,即便能够查账查出来,终究还是给他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这种事情,朕是不做的。”
骆秉章在下面跪着,心中苦笑:这一次算是真真正正的见识到皇帝的一副法家心肠了!
“奴才启奏皇上,朝鲜国国主哲宗承嗣之事,身在京中的倭大人派员随同朝鲜使臣来到行在,为新任国主李熙上表求准,请我大清宗主之国降恩册封。”
“行啦,这件事朕知道,李熙嘛,朕虽然没有见过,但能够得朝鲜朝野认同,更能够得金氏一族首肯,人才还是难得的。不过,十二岁的孩子,尚未能亲政,总要有人在旁辅佐料理,朝鲜人在这件事上,是怎么决断的?”
“此事,奴才不知。朝鲜来使所呈递上的文书之中,亦未曾提及。”
“朝鲜是我大清的属国,总要帮衬一下,等到李熙成年之后,再将大权转移嘛。”皇帝不怀好意的笑着,“你们说呢?”
奕心中一惊,皇帝的话固然隐晦,但内中之意还是很明确的,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属国,而对前明、对大清的态度却皆然不同,努尔哈赤龙兴关外的时候,朝鲜始终不肯低头归顺,最后派重兵征剿,方始竣事。但在大清入关立国之后,朝鲜与大清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冷不热的位置上,每一年自然也会派使者来华行礼仪之事,但若说有什么恭敬之意,只怕是不确的。而皇帝的话,很显然是在把主意打到了朝鲜的头上,只是不知道,他准备怎么做呢?(注1)
皇帝笑眯眯的说道,“朕知道,李熙之父名叫李昰应,少年有才,人物俊秀,儿子做了国主,他这个做父亲的,又当如何?难道朝鲜要出现太上皇吗?此事,李熙年纪还小,朝鲜属国,多是一些不读书、不懂史的蠢材,一旦主系旁落,岂不是伤了朝鲜历代国主以子侍父般孝敬我大清君父的一片心了吗?这样的事情,朕是不能让他出现的。所以朕想,让朱洪章派兵出境,到平壤走上一趟,先把李昰应接到我大清治下,安顿居住为尚。至于国内之事嘛,朕也听说,朝鲜国内有个叫李命允的,纠结暴民作乱,杀官夺粮,却又于二月二十三日自行罢兵解散,重归桑梓?”
皇帝不懂这种经济之法,也不去太多的操心过问,这件事有肃顺、阎敬铭、奕等人共同操持,料无大碍,即便出了什么岔子,也不打紧——六月初九将至,又是一年一次的万寿节庆了。
早上起来,由冠袍带履四执事太监伺候着换上绒草面生丝缨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酱色直地纳纱金龙袍,石青直地纳纱金龙褂,束白汉玉四块瓦马尾铖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奉贤殿、大高殿行礼,至孝全成皇后御容前拈香行礼,回烟波致爽用早膳毕,至淡泊敬诚殿受贺,递如意。然后皇帝赐宴,这都是一些惯常之事,也不必细说。
虽然是三大节之首的万寿节,但国事却不会有片刻迟滞,君臣同席,用过午膳之后,军机处照常叫起,“上几个月的时候,英国造船厂到我中华之地,为承建艨艟炮舰一事,与文祥几个多有磋商,朕后来认真看过总署衙门报上来奏折,特别是沈葆桢所上的,为求广开门路,吸纳有识,于不通处请教西洋之外,其他巡海炮舰,皆应有天朝自产的奏折,深以为然。铁甲舰之类的大型舰船,以我朝现在所有的能力,恐怕力有不逮,但小一点的呢?难道我们也造不出来吗?”
“所以朕想,安庆造船厂那边,趁着这一次筹建海军的机会,分别建造我天朝自己的水面舰只——这样的事情,不要怕花钱,你们总不会以为,只有六艘铁甲舰,就能够完全起到拱卫海疆的作用了吧?”他说着话,一指御案上厚厚的一摞笺纸,用手拍了拍,发出砰砰的声响,“这是朕这几月以来,苦心描绘的舰船图本,老六?”
“臣弟在。”
“过几天你走一趟安庆,把这些图本也带过去,看看能不能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若是有的话,就由你牵头,在安庆府和两江那边和曾国藩认真商议一下,把具体的花用钱款数额做出来,朕看一看再说。”
奕自然是奉命唯谨。文祥在一边赔笑答说,“皇上圣明如天,奴才钦服。这等事情,奴才等不及为君父分忧,反要皇上为国事、军制事操劳……实在让奴才等汗颜无地。”
皇帝无奈苦笑,很多事是不能和他们讲解明白的,他本人所知道的也不是很多,但一些很有前瞻性和启发性的建议,于海军肇建这样的大事,最起码是可以少走一点弯路了,“你们会的,朕未必熟稔,朕懂的,也非尔等所能知。总之是各自有各自的长处,就不必存什么愧疚之心了。”
“是。”文祥答应着,又问道,“皇上,除安庆府所有造船厂之外,沿海各省纷纷上章,请求在治下寻人地相宜之所,筹建机器局、造船厂,招募西洋专才,汇聚省内俊秀,壮大充实海军建设,奴才等以为,此事,宜乎俯准所请。请皇上早定。”
“此事不准。”皇帝摇头,“最起码,现在不准。”他说,“海军建设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朝廷上下,要能够有一套完整而有效的管理机构,两路并行,方能解决日后造船厂、兵火工厂遍地开花而良莠不齐的景观,没有这样的机制,仓促上马的一些大工程,无端成为中外那些混账行子的贪利渊薮——到时候,即便能够查账查出来,终究还是给他们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这种事情,朕是不做的。”
骆秉章在下面跪着,心中苦笑:这一次算是真真正正的见识到皇帝的一副法家心肠了!
“奴才启奏皇上,朝鲜国国主哲宗承嗣之事,身在京中的倭大人派员随同朝鲜使臣来到行在,为新任国主李熙上表求准,请我大清宗主之国降恩册封。”
“行啦,这件事朕知道,李熙嘛,朕虽然没有见过,但能够得朝鲜朝野认同,更能够得金氏一族首肯,人才还是难得的。不过,十二岁的孩子,尚未能亲政,总要有人在旁辅佐料理,朝鲜人在这件事上,是怎么决断的?”
“此事,奴才不知。朝鲜来使所呈递上的文书之中,亦未曾提及。”
“朝鲜是我大清的属国,总要帮衬一下,等到李熙成年之后,再将大权转移嘛。”皇帝不怀好意的笑着,“你们说呢?”
奕心中一惊,皇帝的话固然隐晦,但内中之意还是很明确的,朝鲜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属国,而对前明、对大清的态度却皆然不同,努尔哈赤龙兴关外的时候,朝鲜始终不肯低头归顺,最后派重兵征剿,方始竣事。但在大清入关立国之后,朝鲜与大清的关系,始终保持在一个不冷不热的位置上,每一年自然也会派使者来华行礼仪之事,但若说有什么恭敬之意,只怕是不确的。而皇帝的话,很显然是在把主意打到了朝鲜的头上,只是不知道,他准备怎么做呢?(注1)
皇帝笑眯眯的说道,“朕知道,李熙之父名叫李昰应,少年有才,人物俊秀,儿子做了国主,他这个做父亲的,又当如何?难道朝鲜要出现太上皇吗?此事,李熙年纪还小,朝鲜属国,多是一些不读书、不懂史的蠢材,一旦主系旁落,岂不是伤了朝鲜历代国主以子侍父般孝敬我大清君父的一片心了吗?这样的事情,朕是不能让他出现的。所以朕想,让朱洪章派兵出境,到平壤走上一趟,先把李昰应接到我大清治下,安顿居住为尚。至于国内之事嘛,朕也听说,朝鲜国内有个叫李命允的,纠结暴民作乱,杀官夺粮,却又于二月二十三日自行罢兵解散,重归桑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