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前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与想要跳出所在圈层进入政治领域的中低产家族相比,书院的的数量及其有能力招收的学员的数量是完全不够的。

    书院作为议价能力更高的一方,有权利挑选出其中最优秀的一小部分进行教导,但资质相对普通且家世不显请不来私教的大多数,却连个进学的机会都是没有的。

    这个时候,公立书院作为一条教育底线,应运而生。

    公立书院由中央财政拨款建立,主要面向一些商户、富农、小吏等中低产家庭的学子进行招生,且有两大特色:一是男女同班;二是分为小学和技学两个阶段。

    男女同班这种安排,在世家大族或是规矩严格的书院看来,是败坏学风的做派;但对于中低产家族来说,男子作为能为家庭提供劳力或是带来利益的一份子,是不可能像世家公子那般娇养在后宅深闺中的,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要经常抛头露面帮着家里经营或劳作。

    因而,男女同班虽然会让她们犹豫,却很少会有人将其作为决定因素。

    至于小学和技学两个阶段,乃是公立书院的两个培养阶段和培养方向:小学分为六级,一级将从认字开始教起,难度逐级递增,而六级乃是重点培养有意向且有能力参加科考的学子;技学则是为那些无意科考的学子,提供一个能够专门学习医学、算学、农学、工学、绣工等专业技能的机会,培养专攻某个领域的人才。

    作为一个新兴且在士林中并不被看好的教育机构,公立学校开立的困难之处,不是资金难批,也不是生源短缺,而是招募教谕。

    有学识的教谕本就是稀缺资源,而私立书院以及世家供奉也都是不错的去处,相比之下,公立书院的薪俸并不高,社会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在公立书院做教谕,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对于行业的精英人才来说,无甚吸引力。

    因而,先天条件不足注定了公立书院,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面临招募教谕困难的现状。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容笙以公立书院院长的名义亲笔写了十几封邀请函,邀请有学之士来公立书院做教谕。

    这一日,京城世家中才名远播的十几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依依收到了一封来自公立书院且是院长亲笔书写的邀请函。

    在这京城,找有经验的教谕不好找,但要找受教育程度够高的有学之士,倒是不难,世家中的年轻一代可都是自小跟着家中供奉的教谕学习的。

    只是,这些年轻人大多被长辈寄予厚望,都盯着第一届科举考试去了,能看得上公立书院教谕一职的,怕是没有几个。

    乔府,收到公立书院邀请函的乔清,一开始是恍惚中又带着不敢置信的,尤其是在这个科举制被人人谈及的时期。

    他还清楚地记得《梁祝传奇》中的朝代,就是实行的科举制,如今,书中的制度竟在他的现实朝代中也被推行了,更玄幻的是,身为男子的他,竟然收到了书院院长邀请他做教谕的书函。

    花了两天的时间,乔清才渐渐开始相信这件事,但问题随之而来——他已经不是一个人了,他的儿子乔洁只有八个月大,正是需要精心呵护的阶段。

    虽然府里有尽心的老仆和乳父,他每日也有时间回府照顾儿子,但教谕的职责势必会分走他一部分时间和精力,对儿子的喜爱和不舍,使得乔清迟迟无法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