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下完全出乎林轩预料,因为他无法想象元首那样的铁血领袖也会嘤嘤哀哭,像一个被抛弃了的怨妇。

    “我一定会回来。”元首又慢慢地说,然后便一个一个解开军装扣子,把上衣脱下来,轻声地喃喃自语,“欧洲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欧洲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

    当元首向后转身,准备离开麦克风时,林轩下意识地叫起来“请留步,你到底是在哪里?你还活着吗?你在哪里?在大雪山底下吗?还是地球轴心里?亚兰特蒂斯半神的后代能够成为不死勇士,他们在哪里?”

    他用英语和德语交替喊话,把影像当成了真人。

    元首留下的影像资料不多,大部分都已经公布于众,全球尽知,但是这一段演讲,林轩从未看过。

    那真的只是影像,因为当元首的身体离开了画面,四周的光便缓缓减弱,静静地消失,一切重新归于黑暗。

    林轩向圆洞中看,亮光一层层灭掉,距离自己越来越远。

    他咬了咬牙,有一股“纵身跃下、追逐光明”的冲动。影像来自地底,那里也许是一切神秘事件的发源地。如果不顾一切地冲下去,会发生什么?

    “冷静,冷静,冷静。”他轻轻地在舌尖上咬了三下,每咬一下,便告诫自己一次“冷静”,然后慢慢后退,直到背靠铁壁,远离那圆洞。

    就像无数跳楼者一样,当那些人纵身跃下的瞬间,死亡不是灰色的,而是五彩缤纷,充满了诱惑力。纵身一跃,飞翔于蓝天之下,他们就获得了巨大的解脱,将一切麻烦挥刀斩断。又或者,死亡是他们追求遥不可及之目标的另一种途径——死,转生,不忘所求,之后在六道轮回前做选择的时候,就能得偿所愿了。

    “冷静,该撤退了!”林轩沉声告诉自己,但他仍旧感到脑中昏昏沉沉的,仿佛已经被地底那亮光闪烁处勾了魂去。即使背靠坚实的铁壁,他依然觉得地面正在翻转倾斜,迫使他滑向那圆洞,直至坠入其中。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他猛地提气,双臂尽量伸展,然后合十于胸前,双眼怒睁,凝视前面的无尽暗昧,同时以“佛门狮子吼”的内家气功诵念经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当他连续诵念这四句时,声音越来越大,声浪一圈一圈释放出去,将黑暗荡开,使他的身体和心灵挣脱了一切诱惑,变得空明静定,如一只悬挂于珠穆朗玛峰顶最高处的巨大铜钟,一击之下,声传九州。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他慢慢收声,诵念了最后一段。

    这是《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里的句子,那部经的的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最早由后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译出,以后相继出现五种大智译本,即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南朝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隋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另外,还有藏文、满文、回文等多种译本。

    这是林轩最喜欢的经书,曾经毛笔手抄过多遍,每一句经文都铭刻于心。

    他没有皈依,但对经书里的很多哲理深为叹服,就拿《金刚经》来说,它是以一实相之理为体,以无住为宗,以断疑为用,以大乘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意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远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现实世界不执着或留恋。

    在黑暗中,任何人都会因恐惧、贪念、敬畏而产生可怕的幻觉,如果不能及时破除心魔,就会导致思想崩溃,做出跳崖、自戕等疯狂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