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大麻烦即将上门
见着李肆露出极为少见的邪异笑容,所有人才醒悟过来,原来天王找他们来只是参考,其实早就定计,要扶持一个得位不正的鞑清皇帝。
汤右曾、胡期恒心中暗叹,他们虽然已经转投英华,剪了辫子,对满人之祸已有深刻认识,但李肆这谋划若真成功,北面还不知会是怎样一番腥风血雨,就觉满心不忍。
佟法海更是不忿兼不屑地道:“你当自己是神仙呢,说让谁上位谁就能上?”
罗堂远哼道:“天王若没这本事,三个阿哥怎么都找上门来了?”
佟法海连李肆都不怕,对罗堂远却是怕到了骨髓,吓得身子更缩进沙发一分,这话也让他没了言语。是啊,为什么三个阿哥都遣人来通关系了?不就因为现在英华势若中天么?若是英华一力北伐,鞑清的江山还会有多久,谁都心里没底。不管哪个阿哥坐上龙椅,头一桩难题就是怎样跟英华相处。
宜章之战,胤祯亲临,长沙决战,康熙御驾亲征,两场大战,鞑清都大败而回,阿哥们都已清楚,英华已非武力可压服之国。他们要争位,要得到稳当之位,李肆是道不可回避的门槛。跟李肆达成某种妥协,即便只是暂时性的,也是保障他们能顺利得位的关键。
当然,如果心思更深一些,李肆甚至能帮着他们得位,这就看大家的价码是不是能谈拢了。
李肆道:“那个什么马尔泰,先看管起来,于汉翼去跟另外两个人谈,搞清楚他们的主子到底开了什么价码。”
众人讶异,不是要扶持胤禛么?
不等李肆回答,罗堂远嘿嘿笑道:“得亏国政没让你们这些书生把住,这可是生意人的窍门。”
这话可说到李肆心底里去了,在对敌国之事上,怎样捞取到最大利益,就只能用生意人的思维,而绝不能让一般的读书人掺和。
倒不是怕读书人满嘴仁义,只讲面子。自汉唐而下到宋明,外交层面也还是利益为先,并非后世人所以为的那般迂腐。但这“利益”,在读书人眼里就另有一番诠释。他们看中的利益,不是实利,不是整体之利。天朝颜面是首要,接着是国内政治。很难就事论事,从实际出发。
远的就是宋时处置西夏问题的失误,然后联金灭辽,联蒙灭金,之所以最后亡国,这三桩连续失误的外事影响很大。近的是明末处置满人和***的策略,也从不根据形势需求进行调整。
李肆前世所熟悉的一句话是“弱国无外交”,可熟知历史后,李肆却觉得这话不对。弱国反而更有外交。华夏藩属大多奉行“事大”主义,谁腿粗抱谁,外加行朝贡体制的华夏王朝是个冤大头,活得很滋润呢。
反而是华夏王朝无外交,因为外交都被当作内部政治在处理,自然无法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宋明在对外关系上的失措,也是历史必然,绝难避免的。而到了鞑清时代,那就更是没外交了,全当成面子问题处理。
怎样处置鞑清三个阿哥的“求助”,这事就不能掺杂进读书人的思维,而该以单纯的功利之心来权衡。
偏题了……不过类似“外交部”的这类衙门可得赶紧设立起来,不能就只烧自己的脑细胞。
见着李肆露出极为少见的邪异笑容,所有人才醒悟过来,原来天王找他们来只是参考,其实早就定计,要扶持一个得位不正的鞑清皇帝。
汤右曾、胡期恒心中暗叹,他们虽然已经转投英华,剪了辫子,对满人之祸已有深刻认识,但李肆这谋划若真成功,北面还不知会是怎样一番腥风血雨,就觉满心不忍。
佟法海更是不忿兼不屑地道:“你当自己是神仙呢,说让谁上位谁就能上?”
罗堂远哼道:“天王若没这本事,三个阿哥怎么都找上门来了?”
佟法海连李肆都不怕,对罗堂远却是怕到了骨髓,吓得身子更缩进沙发一分,这话也让他没了言语。是啊,为什么三个阿哥都遣人来通关系了?不就因为现在英华势若中天么?若是英华一力北伐,鞑清的江山还会有多久,谁都心里没底。不管哪个阿哥坐上龙椅,头一桩难题就是怎样跟英华相处。
宜章之战,胤祯亲临,长沙决战,康熙御驾亲征,两场大战,鞑清都大败而回,阿哥们都已清楚,英华已非武力可压服之国。他们要争位,要得到稳当之位,李肆是道不可回避的门槛。跟李肆达成某种妥协,即便只是暂时性的,也是保障他们能顺利得位的关键。
当然,如果心思更深一些,李肆甚至能帮着他们得位,这就看大家的价码是不是能谈拢了。
李肆道:“那个什么马尔泰,先看管起来,于汉翼去跟另外两个人谈,搞清楚他们的主子到底开了什么价码。”
众人讶异,不是要扶持胤禛么?
不等李肆回答,罗堂远嘿嘿笑道:“得亏国政没让你们这些书生把住,这可是生意人的窍门。”
这话可说到李肆心底里去了,在对敌国之事上,怎样捞取到最大利益,就只能用生意人的思维,而绝不能让一般的读书人掺和。
倒不是怕读书人满嘴仁义,只讲面子。自汉唐而下到宋明,外交层面也还是利益为先,并非后世人所以为的那般迂腐。但这“利益”,在读书人眼里就另有一番诠释。他们看中的利益,不是实利,不是整体之利。天朝颜面是首要,接着是国内政治。很难就事论事,从实际出发。
远的就是宋时处置西夏问题的失误,然后联金灭辽,联蒙灭金,之所以最后亡国,这三桩连续失误的外事影响很大。近的是明末处置满人和***的策略,也从不根据形势需求进行调整。
李肆前世所熟悉的一句话是“弱国无外交”,可熟知历史后,李肆却觉得这话不对。弱国反而更有外交。华夏藩属大多奉行“事大”主义,谁腿粗抱谁,外加行朝贡体制的华夏王朝是个冤大头,活得很滋润呢。
反而是华夏王朝无外交,因为外交都被当作内部政治在处理,自然无法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宋明在对外关系上的失措,也是历史必然,绝难避免的。而到了鞑清时代,那就更是没外交了,全当成面子问题处理。
怎样处置鞑清三个阿哥的“求助”,这事就不能掺杂进读书人的思维,而该以单纯的功利之心来权衡。
偏题了……不过类似“外交部”的这类衙门可得赶紧设立起来,不能就只烧自己的脑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