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平推、扇形展开的战术说起来真的很傻,但德军刚刚休整完毕,又占据火力、机动与人员优势,这股短促突击战术使用起来非常猛烈,德军在长达800多公里的中央战线上动用了4个装甲集团军,整体包括12个装甲师,8个装甲掷弹兵师、26个步兵师在内的强大力量,如同一辆推土机一样隆隆前进,以突击、渗透、摧毁三部曲攻破红军有效防御线,整体战役仿佛是小型巴巴罗萨战役重演,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比巴巴罗萨当初的突进更迅猛。
7月8日,红军放弃米哈伊若夫卡,断后部队3万余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另有将近1万余名伤病员无法转移,落入德军之手。
7月9日,德军占领加里宁斯克,守卫此地的2个红军步兵军崩溃。
7月10日,德军从米哈伊若夫卡一线度过顿河,迅速占领顿河左岸阵地,当初巴格拉米扬率领中央方面军费尽力气所占据的纵深地带全线被德军占领。
7月11日,德军在800多公里战线上已整体向前推进了200-250公里的路程,南路最南端占领卡恰林斯卡亚,离斯大林格勒只有75公里;中路第3装甲集团军从正面直抵萨哈托夫郊外,第2装甲集团军占领红军城,从南面侧翼威胁萨哈托夫;北线一直打到奔萨,随时有可能调头南下直接攻击200多公里的萨哈托夫。
德军下一步攻击目标此时已呼之欲出,就是萨哈托夫这座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枢纽城市。从萨哈托夫往南350公里是斯大林格勒,由此往北500公里则是喀山,往东400公里就是古比雪夫那里是众多苏联国家机构与外国使馆临时驻扎地,他们从莫斯科搬出来不到2年,现在又再一次面临搬家。
占领萨哈托夫就意味着从军事上截断了伏尔加河,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将斯大林格勒半合围,虽然距离真正包围这座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红军战略形势急剧恶化。
不过德军在乐观之中也有隐忧,在进展一片良好、前线捷报频传的同时,蔡茨勒也敏锐地从各部上报的战况通报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各部队普遍反映红军毫无抵抗之心,一触即溃,占领目标区域速度奇快,但实际消灭的敌军数量并不多。4个装甲集团军打了将近一周,真正消灭的敌军加起来不到30万(其中被俘10余万),不仅数量比不上城堡战役,质量也下降得十分厉害。
蔡茨勒亲自去检查过被歼灭的红军部队,发现大都是今年春夏之交组建的新番号部队,毫无战斗力,要么是老番号部队中战斗力比较差、意志薄弱、装备恶劣的人员,望着一大批被俘的伤病员和那些没伤没病却全是40、50岁男子组成的俘虏队伍,他忍不住在心中大大打了一个问号。
更让德军头疼的是,占领区里还余留了一大批俄国人,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很多人已连续饿了4-5天了,他们甚至都忘记了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了。如果换以前的党卫军特别行动队,碰到这些人说不定直接就拉出去突突了。但霍夫曼在俄罗斯解放军成立后已下过指令,严禁国防军、党卫军接触敌占区民政,日常事务一律由俄罗斯解放军管理,德军应通过俄罗斯解放军的官员传达有关民政指令。
审讯很快显示这批老弱病残是红军撤退时有意留下的,一方面他们行动不便,根本跟不上转移步伐;另一方面,除少数人外,大多数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完全是累赘,而且什么有用的东西也没给这些人留下。
这样的事不是一个地方或少数地方上演,在多个新占领区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最后经过紧急协商,总参谋部决定从各部军粮中拨付一点用于救济这些平民。
到7月12日,德军上下愕然发现:本方用于此次进攻的部队总共不到80万,但依靠德军口粮过活的占领区人口骤然增加了20多万,再加上被俘的10万红军战俘,一下子多了30多万嘴,粮食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情况很快就汇报给了东线军需总监施蒙特,他感觉到这件事非常棘手:全部干掉这些人固然一了百了,但一方面感觉下不了手,另一方面又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养起来也不是个事,虽然可以只给这些俄国人极少的粮食,但再少也有30万张嘴等着救济,随着德军快速推进,可以预见人口每天还会增加。
对于这群人员如何处理,他拿不定主意,只能将请示电报发往柏林,弗拉索夫硬着头皮发来电报说“希望能在不影响部队作战的情况下救济一下俄罗斯灾民”,同样被总参谋部转给了霍夫曼。
霍夫曼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就地兴办难民营,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然后再逐渐利用运送补给的火车运力向后回转,难民营由俄罗斯解放军维持秩序,德军负责监管。
施蒙特以德国人特有的精细确定了难民救济标准:4个俄国平民或3个红军俘虏发放1份相当于作战部队普通士兵的粮食,但不包括肉类,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这样统计的结果显示差不多就相当于增加了8-9万部队的口粮需求,刚好把战役运输和存储潜力用完。
没想到各地刚办起难民营,开始每日发放粮食救灾,不知道又从哪里涌出来大量俄国平民和躲藏起来的俄国散兵游勇向难民营涌动,他们眼冒绿光,见了粮食就扑上去,任凭俄罗斯解放军拳打脚踢也不松口,以能吃到一口为最大满足。
7月8日,红军放弃米哈伊若夫卡,断后部队3万余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另有将近1万余名伤病员无法转移,落入德军之手。
7月9日,德军占领加里宁斯克,守卫此地的2个红军步兵军崩溃。
7月10日,德军从米哈伊若夫卡一线度过顿河,迅速占领顿河左岸阵地,当初巴格拉米扬率领中央方面军费尽力气所占据的纵深地带全线被德军占领。
7月11日,德军在800多公里战线上已整体向前推进了200-250公里的路程,南路最南端占领卡恰林斯卡亚,离斯大林格勒只有75公里;中路第3装甲集团军从正面直抵萨哈托夫郊外,第2装甲集团军占领红军城,从南面侧翼威胁萨哈托夫;北线一直打到奔萨,随时有可能调头南下直接攻击200多公里的萨哈托夫。
德军下一步攻击目标此时已呼之欲出,就是萨哈托夫这座位于伏尔加河中游的枢纽城市。从萨哈托夫往南350公里是斯大林格勒,由此往北500公里则是喀山,往东400公里就是古比雪夫那里是众多苏联国家机构与外国使馆临时驻扎地,他们从莫斯科搬出来不到2年,现在又再一次面临搬家。
占领萨哈托夫就意味着从军事上截断了伏尔加河,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将斯大林格勒半合围,虽然距离真正包围这座城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红军战略形势急剧恶化。
不过德军在乐观之中也有隐忧,在进展一片良好、前线捷报频传的同时,蔡茨勒也敏锐地从各部上报的战况通报中看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各部队普遍反映红军毫无抵抗之心,一触即溃,占领目标区域速度奇快,但实际消灭的敌军数量并不多。4个装甲集团军打了将近一周,真正消灭的敌军加起来不到30万(其中被俘10余万),不仅数量比不上城堡战役,质量也下降得十分厉害。
蔡茨勒亲自去检查过被歼灭的红军部队,发现大都是今年春夏之交组建的新番号部队,毫无战斗力,要么是老番号部队中战斗力比较差、意志薄弱、装备恶劣的人员,望着一大批被俘的伤病员和那些没伤没病却全是40、50岁男子组成的俘虏队伍,他忍不住在心中大大打了一个问号。
更让德军头疼的是,占领区里还余留了一大批俄国人,一个个饿得皮包骨头,很多人已连续饿了4-5天了,他们甚至都忘记了上次吃饱是什么时候了。如果换以前的党卫军特别行动队,碰到这些人说不定直接就拉出去突突了。但霍夫曼在俄罗斯解放军成立后已下过指令,严禁国防军、党卫军接触敌占区民政,日常事务一律由俄罗斯解放军管理,德军应通过俄罗斯解放军的官员传达有关民政指令。
审讯很快显示这批老弱病残是红军撤退时有意留下的,一方面他们行动不便,根本跟不上转移步伐;另一方面,除少数人外,大多数都丧失了劳动能力完全是累赘,而且什么有用的东西也没给这些人留下。
这样的事不是一个地方或少数地方上演,在多个新占领区域都出现了类似情况,最后经过紧急协商,总参谋部决定从各部军粮中拨付一点用于救济这些平民。
到7月12日,德军上下愕然发现:本方用于此次进攻的部队总共不到80万,但依靠德军口粮过活的占领区人口骤然增加了20多万,再加上被俘的10万红军战俘,一下子多了30多万嘴,粮食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情况很快就汇报给了东线军需总监施蒙特,他感觉到这件事非常棘手:全部干掉这些人固然一了百了,但一方面感觉下不了手,另一方面又会出现严重的政治问题;养起来也不是个事,虽然可以只给这些俄国人极少的粮食,但再少也有30万张嘴等着救济,随着德军快速推进,可以预见人口每天还会增加。
对于这群人员如何处理,他拿不定主意,只能将请示电报发往柏林,弗拉索夫硬着头皮发来电报说“希望能在不影响部队作战的情况下救济一下俄罗斯灾民”,同样被总参谋部转给了霍夫曼。
霍夫曼考虑再三,最终下令:就地兴办难民营,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然后再逐渐利用运送补给的火车运力向后回转,难民营由俄罗斯解放军维持秩序,德军负责监管。
施蒙特以德国人特有的精细确定了难民救济标准:4个俄国平民或3个红军俘虏发放1份相当于作战部队普通士兵的粮食,但不包括肉类,维持他们勉强不会饿死的状态,这样统计的结果显示差不多就相当于增加了8-9万部队的口粮需求,刚好把战役运输和存储潜力用完。
没想到各地刚办起难民营,开始每日发放粮食救灾,不知道又从哪里涌出来大量俄国平民和躲藏起来的俄国散兵游勇向难民营涌动,他们眼冒绿光,见了粮食就扑上去,任凭俄罗斯解放军拳打脚踢也不松口,以能吃到一口为最大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