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对于花姐来说,手下都是明星大腕,钱已经不是接戏的第一衡量标准。

    真要遇见好的剧本,有的甚至自降片酬,或者零片酬出演。程道明老师当年遇见冯晓刚的灾难戏,直接打电话不要钱也要演。

    前几天刘天王还公开表示说,自己虽然贵,但遇见好本子什么都能谈,甚至可以带钱进组!

    人这辈子刚开始求财,等到衣食无忧的时候,肯定就是想流芳百世。

    特别是艺术家,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生旦净末丑,百年之后谁不想留下点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大ip喜欢用流量小鲜肉,小众题材能吸引老戏骨的原因。

    没有对错,

    只有合适不合适。

    就连追剧时,经常看见给编剧寄刀片的弹幕,说明观众对编剧群体的关注变高,但他们总是可怜的背锅侠。

    王天毕竟年轻,对于数据和新鲜事物好奇心很强,站在导演的角度解释道:“我真看见过用所谓ai代替编剧创作的例子,居然发现机器人的确有可能代替部分编剧的工作!”

    “行活已经走不通,必须有创新意识,特别是各行各业的人都可能转行做编剧,找准自身的定位很重要,要有擅长的写作类型,找到自己的分众空间。”

    “从大众到圈层,电视台就像大饭店,网络视频平台就像外卖app,网剧观众不再迷茫,他们知道自己想看什么,会主动搜索、点播、追看。”

    “当年的金枝欲孽和甄嬛传都是宫斗剧,但后者有了明显的主人公,观众更容易产生代入感。观众一旦产生代入感就会爱屋及乌,有时会忽略一些小bug。”

    “只能说现在的观众什么没见过?能吸引人的永远是稀缺性,以前信息不充分的时候,传奇故事就是高价值的稀缺品,现在信息过剩,有见地的价值观变成稀缺品。”

    “我认识一个朋友,编剧的戏最后两集播完,网友要求将这两集下架,并给他们道歉!”

    “所有人对剧情不满只会找编剧,一天给他发了三千条信息,甚至有孕妇表示看完最后两集很不开心,恐怕要早产?”

    “好家伙,当时杀青已经解散,导演在度假,只能赶紧联系导演,让后期团队回来加班,把播出的两集下架重新剪辑,最终改成网友期待的结局。”

    丁诚哈哈大笑,按照自己的理解,编剧千万不要从市场趋势倒推来创作,不要觉得市场什么火就写什么,最后肯定死的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