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有几个难点,一是药物的真实疗效需要临床经验,二是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三是药物的作用机理要记得很清楚,四是要记住药物的毒副作用,五要记清楚药物的禁忌症。

    用药,考验了医生真实水平。

    就譬如,同样是利尿药,速尿和螺内酯就不同,前者丢失钾离子,后者保留钾离子,这两种药单独用一个时,就可能出现电解质混乱,要么是血钾低了,要么是血钾高了。

    血钾低了浑身无力,血钾高了更可怕,很可能出现心律失常。这都是严重的副作用,可以死人的。

    药理学学精通了,那就可以运用自如。

    一般的医生,药理学知识只能说是“学通了”,“基本记得了”,但是要达到“熟练”,或者“精通”,那就是很厉害的医生。

    可以这么说,医生很难做到“精通”,更难做到“专家级”,因为,一个医生虽然做一辈子医生,他接触的病,其实只有很小的一个范围,所使用的药,也就是几十种而已。

    更简单一点说明,越是高级的医生,就越专,所接触的疾病越专,所用的药品也越专。一辈子,他们就看那几种病,用那么几种药。

    所以说,刘牧樵现在开到了一本《药理学——专家级》的书,今后,在指导用药方面,就可以信手掂来。

    还有一本书。

    刘牧樵定睛一看,呵呵,今天,系统是不是开玩笑?

    一本《寄生虫学》!

    寄生虫病?

    嗯,不敢恭维了,这是一本很鸡肋的书。

    这门功课,医学生需要学,但是,可以说,很多寄生虫病都已经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有些存在于国外。

    在国内做医生,你真的还很难见到寄生虫病了,很简单,由于几十年的预防,卫生习惯和条件改善了,过去常见的寄生虫病很多都绝迹了。

    譬如蛔虫病,过去只要是农村孩子,没有人不得蛔虫病的,痛得哇哇叫的孩子,多半就是蛔虫钻胆。很多时候,根本就不需要医生诊断,普通农民就能诊断。

    现在做医生的,有几个见过蛔虫钻胆的?你说你见过,那大致上就暴露了你的年龄,60后,70后出生的医生也许见过,或者自己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