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会失去控制了?难道真的像马修说的一样,其实这一切从头到尾都是他自己在操纵的,恶魔不是马修,而是他自己?
雨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因为这个可能的事实而陷入恐慌,他必须要理清思路,寻找到控制的方法,否则他就是恶魔,不管这个恶魔的人格到底是不是马修。
脑海里一片乱糟糟的,雨果根本无法寻找到一个清晰的思路,只有一片一片的思绪片段,杂乱无章,从最近“死囚漫步”剧组的事,到兰开斯特儿时在蓝切斯的回忆,再到他自己小时候和乐队成员在学校操场上排练的画面,无数个片段充斥在脑袋里,让雨果觉得自己的脑袋就要炸裂开来了。
但这一次雨果没有因为暴躁而失去了自己的冷静,他闭上了双眼,让自己在黑暗之中逐渐适应下来,虽然周边马修母亲的哭声依旧在不断循环着,但他却回想起了刚才亚当的背影,过去的回忆模糊却清晰地让雨果安静了下来,所有烦躁就在黑暗之中缓缓沉淀下来。
雨果想起了一部电影,“致命(entity)”,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人格分裂的,电影把人格分裂无限放大,让每一个人格都成为了独立的个体,然后互相厮杀,最终只有一个主体人格留下。
其实从精神分析学派来看,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往往是自我认同、性格状态、思想认知出现较大差别的性格逐渐分离开来成为独立个体,简单来说,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区别。
其实多重人格就是一个人格的不同面,善良和邪恶、温顺和暴躁、妥协和叛逆,当这些不同人格从儿童时期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遇到了一个触发点之后,逐渐分裂开来,最终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
当然,这不是绝对,有些多重人格的情况,也会出现人格之间相似的情况。这需要因人而异。
但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多重人格就是从一个人格基础上分裂出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一个成年人,都不能纯粹地定义他的性格,他有善良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恶的一面;有温顺的一面,也有暴躁的一面。大部分人都是多种性格的综合体,然后根据不同人显示出更多某种性格的特性。
所以人们总说,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只是大部分人都能够控制住魔鬼,不让自己的行为准则超出道德法规的束缚。如果专业一些,这又需要讲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不过,雨果对心理学的了解并不多,他只是突然意识到,马修说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实,马修的人格其实就是雨果内心深处的黑暗面,被表演钻研过程无限放大,然后独立了起来,继而形成了马修这个人格,最终导致了失控。而本质来说,马修就是雨果的一部分。
这让雨果想起了凯瑟琳-赫本之前对他说的表演观点。
演员在钻研表演过程中,他必须对角色有足够的理解和认知,但这个所谓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基于演员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真实人物的想法。
简单来说,雨果没有杀过人,他永远都不会知道杀过人是一种什么滋味,即使他“杀过人”,但每一个杀人凶手在作案之后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人会内疚,有的人会恐慌,有的人则没有任何感觉。那么,雨果第一不知道马修杀人时的感觉,第二不知道马修杀人之后的心理状态,第三不知道马修选择杀人之前的心理经历。
就好像凯瑟琳-赫本所说,演员是不可能经历所有角色的情况的,因为演员只是单纯的一个人,他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是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却有无限丰富的人生。这是没有办法等同的。
所以,演员在对角色做出的理解和认知,始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知识构建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员对角色进行演绎时可以称之为表演,也可以称之为是从自己人格之中挖掘出与角色相似的一面,然后按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理解去进行演绎。
饰演真实人物是如此,饰演虚拟人物更是如此。
2012年的“林肯(lincoln)”里,丹尼尔-戴-刘易斯奉献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演技,这让他第三次问鼎奥斯卡小金人,成为影史上唯一一个三夺影帝的演员。
雨果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不要因为这个可能的事实而陷入恐慌,他必须要理清思路,寻找到控制的方法,否则他就是恶魔,不管这个恶魔的人格到底是不是马修。
脑海里一片乱糟糟的,雨果根本无法寻找到一个清晰的思路,只有一片一片的思绪片段,杂乱无章,从最近“死囚漫步”剧组的事,到兰开斯特儿时在蓝切斯的回忆,再到他自己小时候和乐队成员在学校操场上排练的画面,无数个片段充斥在脑袋里,让雨果觉得自己的脑袋就要炸裂开来了。
但这一次雨果没有因为暴躁而失去了自己的冷静,他闭上了双眼,让自己在黑暗之中逐渐适应下来,虽然周边马修母亲的哭声依旧在不断循环着,但他却回想起了刚才亚当的背影,过去的回忆模糊却清晰地让雨果安静了下来,所有烦躁就在黑暗之中缓缓沉淀下来。
雨果想起了一部电影,“致命(entity)”,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人格分裂的,电影把人格分裂无限放大,让每一个人格都成为了独立的个体,然后互相厮杀,最终只有一个主体人格留下。
其实从精神分析学派来看,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往往是自我认同、性格状态、思想认知出现较大差别的性格逐渐分离开来成为独立个体,简单来说,就是天使和魔鬼的区别。
其实多重人格就是一个人格的不同面,善良和邪恶、温顺和暴躁、妥协和叛逆,当这些不同人格从儿童时期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遇到了一个触发点之后,逐渐分裂开来,最终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格。
当然,这不是绝对,有些多重人格的情况,也会出现人格之间相似的情况。这需要因人而异。
但从本质上来说,可以理解为,多重人格就是从一个人格基础上分裂出不同的特性。就好像一个成年人,都不能纯粹地定义他的性格,他有善良的一面,自然也有邪恶的一面;有温顺的一面,也有暴躁的一面。大部分人都是多种性格的综合体,然后根据不同人显示出更多某种性格的特性。
所以人们总说,每个人都是天使和魔鬼的结合体,只是大部分人都能够控制住魔鬼,不让自己的行为准则超出道德法规的束缚。如果专业一些,这又需要讲解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不过,雨果对心理学的了解并不多,他只是突然意识到,马修说的很有可能就是事实,马修的人格其实就是雨果内心深处的黑暗面,被表演钻研过程无限放大,然后独立了起来,继而形成了马修这个人格,最终导致了失控。而本质来说,马修就是雨果的一部分。
这让雨果想起了凯瑟琳-赫本之前对他说的表演观点。
演员在钻研表演过程中,他必须对角色有足够的理解和认知,但这个所谓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基于演员自己的立场,而不是真实人物的想法。
简单来说,雨果没有杀过人,他永远都不会知道杀过人是一种什么滋味,即使他“杀过人”,但每一个杀人凶手在作案之后的心理状态也不同,有的人会内疚,有的人会恐慌,有的人则没有任何感觉。那么,雨果第一不知道马修杀人时的感觉,第二不知道马修杀人之后的心理状态,第三不知道马修选择杀人之前的心理经历。
就好像凯瑟琳-赫本所说,演员是不可能经历所有角色的情况的,因为演员只是单纯的一个人,他有属于自己的人生,可是演员所饰演的角色却有无限丰富的人生。这是没有办法等同的。
所以,演员在对角色做出的理解和认知,始终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的知识构建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演员对角色进行演绎时可以称之为表演,也可以称之为是从自己人格之中挖掘出与角色相似的一面,然后按照自己的人生经历、思想理解去进行演绎。
饰演真实人物是如此,饰演虚拟人物更是如此。
2012年的“林肯(lincoln)”里,丹尼尔-戴-刘易斯奉献了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彩演技,这让他第三次问鼎奥斯卡小金人,成为影史上唯一一个三夺影帝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