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恩海以前是一个顶好的大夫。在地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当主任医师。那个时候他要害不到四十岁,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可谓是最好的年华——不管是技术还是体力都是第一流的。他颇开发出几个神经外科的技术,发过一些论文。

    那个时候也是手术连轴转的,每天都忙得快要昏过去。

    但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毫无疑问是幸福的。

    即使到了今日,陶恩海依旧可以如此断言。

    每拯救一个生命,他就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实现。

    实际上,也有一些研究机构的人找他合作,希望他从临床转到科研上来。有那么一次,他几乎被人说动了。那人告诉他,新的技术可以拯救更多的人。这样比他在手术台上要更有效率。

    陶恩海承认,他当时确实动摇了。

    医疗技术的进步,比医生个人的奋斗更加有效。

    但是,陶恩海最终还是拒绝了那次机会。

    他还记得自己小学的时候读过一篇小短文。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救不过来的。谁在乎呢?”

    而男孩的回答是:“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这是陶恩海的心跳。“这条小鱼在乎”他最终对那个机构说道,研究新的技术,不需要那么强大的临床实践水平。那并不是非他不可的工作。而手术台上,却的的确确的存在“非他不可”的病人。

    那个时候的陶恩海,对自己的技术还是非常自负的。

    如果为了“拯救其他人也能拯救的、更多数的人”,而忽视“眼前可以拯救,且非他不可的人”……陶恩海觉得,这就是过于重视“手段”而忘却了“目的”。

    ——真是傲慢啊。

    躺在沙尘之中的侠客陶恩海回忆这一段的时候,脑海中闪过了如此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