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摇摇头道:“这话你说的不能没有道理,若是希特勒真的在1942年之前,突破苏联人的莫斯科防线,他们的装甲部队绝对会横扫整个东欧平原,那么失去重要的粮食产区的苏联,就算剩下那一半的领土,在都是高原,山岭外加气候的严寒,根本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上,你能指望一年能生产多少粮食?就算是拥有太多的人口也会无济于事,他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不过,苏联人在莫斯科一线挡住了德国人进攻,护住了莫斯科身后剩余的东欧平原粮食产区,德国人那就和苏联人打的不再是战术上的事,而是转入互拼双方的资源!至于拼资源,德国人肯定不是苏联人的对手!”
大卫点了点头,由衷的道:“上尉说得对!”
我进一步解释道:“你看现在我们这一次侦查德国人防线上的兵力就能看出他们的兵力绝对严重短缺,后备兵力严重不足!大卫,我告诉你,这在东线,德国人的兵力更是少的见底!”
大卫并不知道这一回事,便随口问道:“难道比在东线上的更少?”
我点头道:“是的!”
1941年11月份,为了应付东线日益紧张的局面,德军执行新的防御思想。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德军原计划把苏军逼到乌拉尔山脉一带,借此占领东欧平原上的工业重镇,然后撤出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的兵力依靠乌拉尔山脉建立一条要塞式防线。这或许希特勒本人的眼中根本看不上又冷又寒的西伯利亚地区!
要塞式防守既经济又有效,它可以凭借少量步兵维持漫长的防线。不过德军战损严重,部队根本无法用传统的“连惯式线性防御法”。1941年11月6日在苏联的寒冬的气候援兵到来帮助了苏联人,让德国人在东线上的部队,顿时陷入了困境。但是希特勒仍然命令不准撤退,因此德军停止了全线撤退转而寻找有利地形度过寒冬。
由于希特勒的命令,德军将领们在物资很难补充,士兵对这种高寒天气的无法适应,无法有效应对苏军大反攻,尽管如此,德军的指挥官仍然发挥着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发现敌有进攻意图时,前线部队会提前撤退到炮兵火力网内。他们根据地形不同,各部队可视情况撤退到离防线800-2000米的地方,苏军越过无人的德军前线阵地时,德军的重炮就向它们开火,德军的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都远距离开火,迫使对方攻势减缓,丢掉的阵地德军稍后反攻夺回,这就是德国著名的“弹性防守模式”。
不过到了1942年8到9月份德军成功运用弹性防御模式,但到11月德军战损十分严重以至于无法有效防御,在苏联军队的攻击面前只不过是张薄纸。如此近千里漫长的前线上德军根本没有足够人手,甚至有的部队连不可缺少的流动后备队都没有。有的装甲师只有部分坦克,剩下乘员全部编入步兵单位,甚至后勤部队也投入战斗。
至于步兵营的人数甚至比连还少,他们的一个连有的甚至只有二十多个人。大量作战单位的重型武器仅有正常数的四分之一。
在德军的作战原则上一个师的守区宽度是6-10公里,而现在各个溃不成军的师守区宽度达30到60公里,却还要面对苏军反攻。各个师只好把三个团都调到前线,除了一个营外没有后备团,而该营还要把守后方要塞。德**官苦涩的把这种兵力调配叫作“将一切都放在厨窗里”。至于师里仅有的流动后备队是一个编制不全的侦察营,更糟的是德军后勤补给系统几乎崩溃。
德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成功节节抵抗苏军的反击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这样的德国人无论他们是为了什么,但你很难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悍勇之气和精神!
等我说完,大卫什么话都没有说,作为一名挣扎在死亡线上纯粹的军人来说,他很清楚的想象到这样的仗是怎么打下去的。作为美**队中的一员,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部队处在这样的窘境,在明知必输的战争中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打下去,他也不知道,或许会,或许不会!
我不知道,大卫现在在想什么,我道:“等回到驻地,马上调集部队,我们出发!”
其实调集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并不是我这一个小小的上尉就能说了算!我必须要向上级汇报请求执行的目的和方案,然后再通过战区指挥部的最终决策允许后,我才能真正迈出我的计划的第一步。很愉快的是,他们同意了我的方案!
“他妈的,太好了!这一次,没有费太多的口舌!”我道。
琼斯,林伯纳,约翰等人早就清楚了任务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摧毁,破坏、瓦解德军的一切防御有关的内容。
我叫过约翰道:“服装,枪支都准备好了?”
大卫点了点头,由衷的道:“上尉说得对!”
我进一步解释道:“你看现在我们这一次侦查德国人防线上的兵力就能看出他们的兵力绝对严重短缺,后备兵力严重不足!大卫,我告诉你,这在东线,德国人的兵力更是少的见底!”
大卫并不知道这一回事,便随口问道:“难道比在东线上的更少?”
我点头道:“是的!”
1941年11月份,为了应付东线日益紧张的局面,德军执行新的防御思想。1941年至1942年间的冬季,德军原计划把苏军逼到乌拉尔山脉一带,借此占领东欧平原上的工业重镇,然后撤出三分之二的兵力,剩下的兵力依靠乌拉尔山脉建立一条要塞式防线。这或许希特勒本人的眼中根本看不上又冷又寒的西伯利亚地区!
要塞式防守既经济又有效,它可以凭借少量步兵维持漫长的防线。不过德军战损严重,部队根本无法用传统的“连惯式线性防御法”。1941年11月6日在苏联的寒冬的气候援兵到来帮助了苏联人,让德国人在东线上的部队,顿时陷入了困境。但是希特勒仍然命令不准撤退,因此德军停止了全线撤退转而寻找有利地形度过寒冬。
由于希特勒的命令,德军将领们在物资很难补充,士兵对这种高寒天气的无法适应,无法有效应对苏军大反攻,尽管如此,德军的指挥官仍然发挥着他们杰出的军事才能,发现敌有进攻意图时,前线部队会提前撤退到炮兵火力网内。他们根据地形不同,各部队可视情况撤退到离防线800-2000米的地方,苏军越过无人的德军前线阵地时,德军的重炮就向它们开火,德军的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都远距离开火,迫使对方攻势减缓,丢掉的阵地德军稍后反攻夺回,这就是德国著名的“弹性防守模式”。
不过到了1942年8到9月份德军成功运用弹性防御模式,但到11月德军战损十分严重以至于无法有效防御,在苏联军队的攻击面前只不过是张薄纸。如此近千里漫长的前线上德军根本没有足够人手,甚至有的部队连不可缺少的流动后备队都没有。有的装甲师只有部分坦克,剩下乘员全部编入步兵单位,甚至后勤部队也投入战斗。
至于步兵营的人数甚至比连还少,他们的一个连有的甚至只有二十多个人。大量作战单位的重型武器仅有正常数的四分之一。
在德军的作战原则上一个师的守区宽度是6-10公里,而现在各个溃不成军的师守区宽度达30到60公里,却还要面对苏军反攻。各个师只好把三个团都调到前线,除了一个营外没有后备团,而该营还要把守后方要塞。德**官苦涩的把这种兵力调配叫作“将一切都放在厨窗里”。至于师里仅有的流动后备队是一个编制不全的侦察营,更糟的是德军后勤补给系统几乎崩溃。
德国人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成功节节抵抗苏军的反击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这样的德国人无论他们是为了什么,但你很难不让人佩服他们的悍勇之气和精神!
等我说完,大卫什么话都没有说,作为一名挣扎在死亡线上纯粹的军人来说,他很清楚的想象到这样的仗是怎么打下去的。作为美**队中的一员,他也知道,如果自己的部队处在这样的窘境,在明知必输的战争中还有没有勇气继续打下去,他也不知道,或许会,或许不会!
我不知道,大卫现在在想什么,我道:“等回到驻地,马上调集部队,我们出发!”
其实调集部队,执行作战任务,并不是我这一个小小的上尉就能说了算!我必须要向上级汇报请求执行的目的和方案,然后再通过战区指挥部的最终决策允许后,我才能真正迈出我的计划的第一步。很愉快的是,他们同意了我的方案!
“他妈的,太好了!这一次,没有费太多的口舌!”我道。
琼斯,林伯纳,约翰等人早就清楚了任务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摧毁,破坏、瓦解德军的一切防御有关的内容。
我叫过约翰道:“服装,枪支都准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