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角色
2月的博登湖畔寒意犹浓,在距离布雷根茨仅有15公里直线距离的瓦瑟堡,来来往往的苏联军人已经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苏式兵营。苏军西南方面军前线总指挥部里,气氛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参谋军官们像是勤劳的工蚁不得闲暇地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却看不到劳动者应有的快乐。即便在探讨军事部署的时候,军官们莫不刻意压低声音,全然不见往日的自信姿态。
距离指挥部不远的一座湖滨小屋里,壁炉火温温地烧着,老式的德国留声机播放着奥地利的古典音乐。一名体格魁梧、脸庞宽圆的军人慵懒失意地卧在沙发里,他两眼时而直望天花板,时而长久闭拢,像是在努力忘却俗事的困扰,又像是在苦苦思索对策。沙发旁边的木头茶几上摆着一壶酒、一盏杯,酒是烈性十足的伏特加,杯是朴质无华的行军杯,屋子里却没有酗酒后糟糕刺鼻的味道。这位军人斑白的两鬓衬托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胸前那一枚枚色彩鲜艳的勋章诉说着他的不世功勋,人生该得到的荣誉有了,该实现的理想也实现了,以至于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不免会有淡泊名利、远离纷争并且享受天伦之乐的淡淡感怀。
人生无处不纠结。
蓦然起身走到窗前,外面不知何时飘起了雪。艰苦卓绝的战役经历多了,区区数万人的损失还不至于让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拥有雄才伟略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手指颤抖,然而上莱茵河谷的惨烈战斗还是深深震撼了这位苏军指挥官的心灵。采取立体进攻模式的三十多万精锐苏军官兵竟在这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为人数少得可怜的抵抗者击退,这可不仅是军人荣誉的问题,拿到国家层面,对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占领区局势有着微妙的影响,苏军不败神话的破坏也让综合国力更加雄厚的西方盟国敢于酝酿他们的“非分之想”,长此下去甚至有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
不分胜负的平局就是失败,接下来定要取得胜利!
慷慨的声音在胸中回荡,可想到如何能实现这胜利目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眉头总是不自觉地皱起来。苏军长于进攻,是指在开阔的战场上大开大合,大机械化兵团纵深强势突击是苏军击败先后击败德国和西方盟国的看家法宝,全能的t-34和机智勇敢的步兵在上莱茵河谷这弹丸之地根本无从发挥特点,尤其是强攻帕登山西麓狭长通道的那些坦克战车,大部分都是在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被对方毫无优势的反坦克武器一一击毁,毗邻中立国瑞士的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苏军官兵的手脚。那些被风吹到瑞士境内的苏军伞兵不仅造成了部队的非战斗减员,还令苏联政fu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受到西方国家的刻意诱惑,部分被瑞士扣押的苏军伞兵宣布“弃暗投明”,这对苏联的形象以及军队士气亦是相当沉重的打击。
透过窗户,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看到了带着电报夹的通讯官匆匆而至,片刻之后,厚实的木门被轻缓敲响,他低下头,不冷不热地说了声“进来”。
进门之后,通讯官敬礼道:“司令员同志,莫斯科来的密电!”
元帅的眉头微微皱起,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也即是他就任西南方面军司令以来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没能获胜,他个人虽然未受责罚,但莫斯科一天一封的电报仍让他倍感压力,而且在压力之外,对掌权者的种种不满也有增无减。职业军人往往看不起职业政客,亦不屑于卷入到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当中,然而攀上权力巅峰的却偏偏总是政治的胜利者,那些不择手段的胜利者更是为性格耿直的职业军人所不齿。
展开电报夹粗略扫了一眼,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把它往沙发上一扔,嘟囔道:“知道了!”
见司令员心情非常不爽,这名通讯官哪敢多言,敬礼后匆匆退了出去。
华西列夫斯基酒量很好,但他从不酗酒。通讯官离开之后,他动作粗鲁地拿起酒瓶拧开盖子,仰头咕咚咕咚灌了两口,龇牙咧齿、表情狰狞。
几天之后,风雪停息,苏军对上莱茵河谷之敌的第四次进攻开始了。稍显夸张的说,投入作战的两千多架苏军飞机平铺开来足以遮蔽上莱茵河谷的天空,从东北两面实施猛攻的7个主力军团也足够站满河谷,担当先锋的第5近卫坦克军可是响当当的苏军王牌,纵然如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才华像是高级轿车进了泥巴地,所有的优势都被黑乎乎的烂泥抹去。
为了拿下这场意义深远的战役,华西列夫斯基带来了他配合默契的老参谋班子,并在主要的进攻方向和手段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甚至一反常态频频前往阵地观察战事进展,可卯足了劲的苏联军队就像是踢到了一块钢板,连续的进攻始终被阻挡在了对手的核心阵地前,对战第三帝**队和西方盟**队皆展现出无敌气势的装甲部队也继续扮演着活靶子和新式武器陪练的角色,不论是t-34中型坦克还是is系列的重装战车,对于射程较远的制导火箭弹完全无计可施,为了此次进攻而辛苦运来的大型炮舰同样没能帮助苏联陆军实现一场成功的跨湖登陆作战,平静而美丽的博登湖畔再一次被苏联青年的鲜血染红……
在进攻上一筹莫展的苏联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一次他们并非摆在老对手的坚盾之下,由于前三次战役部队损失过于惨重,林恩自由兵团的多数部队已利用苏军两次进攻的间隔分批退往奥地利和瑞士接壤的边境地区,接替防守的是新近抵达欧陆的四万多名帝**队——他们不仅在数量上创造了上莱茵河谷之战的守军最强,兵员综合素质也强过于前期帝**和德意志自由团混合的作战部队。在林恩自由兵团留下的参谋团队及大量士官的指导下,经历过二战并利用北欧战事找回战场状态的帝国士兵们利用精心构筑的阵地继续着以一敌十的发挥,先进技术兵器的大量投入也帮助他们在技战术上压过了三年多来没有取得显著进步的苏联人。
暂时离开了责任重大的指挥位置,林恩的神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松,毕竟新任的战场指挥官比自己更有能力组织一场绝妙的战役,他就是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最具军事天赋的将领。在东西方大战期间,曼帅被盟军聘为高级军事顾问,从而摆脱了军官看押所的单调生活,虽说从未得到盟军的真心重用,距离战场更近的位置使得他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去研究军事战术的发展,顺带出书立传,生活过的十分充实。在盟国和苏联签署停战协议后,盟军高层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将自由身归还了曼施坦因等一大批战争期间以各种方式协助盟军的前第三帝国将领。在这之后,曼施坦因并没有返回苏联占领下的德国,而是一度侨居在中立的瑞士,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只持续了短短几个星期,帝国大本营很快联络上了这位昔日的功勋战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这位作风正派的元帅在他59岁生日当天决定再度出山,他本人被接到北欧,在帝国大本营所见所闻林恩此时不得而知,但他显然与帝国高层达成了一致,因而迅速出任了帝国第1远征兵团指挥官。第一次上莱茵河谷之战刚刚结束,被授予帝国元帅军衔的曼施坦因启程奔赴欧洲大陆这块熟悉的战场,第二次上莱茵河谷之战期间,曼施坦因在意大利山区组建了他的作战指挥部,并将先期抵达的精锐部队悉数派给素未谋面的林恩指挥,而直到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结束后,这位老当益壮的帝国元帅才夜乘直升机飞越阿尔卑斯山群抵达多恩比恩,在那里与林恩完成了简单而郑重的指挥交接仪式。
和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相比,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四次战役持续的时间更长。前半段,帝国第1远征兵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坚决的防御作战上,待苏军进攻疲软,曼施坦因便盯准对手的破绽发动反击,在河谷东部山区打了一场完全出乎苏军意料的击溃战,其速战速决的闪击方式比起为防御而防御的战术模式更具杀伤力——遥遥观战的林恩也意识到了这种军事差距的存在,他必须承认,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自己充其量自是一个聪明的指挥官,距离曼施坦因那样的军事大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许是终其一生都无法赶上的。
2月的博登湖畔寒意犹浓,在距离布雷根茨仅有15公里直线距离的瓦瑟堡,来来往往的苏联军人已经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巨大的苏式兵营。苏军西南方面军前线总指挥部里,气氛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参谋军官们像是勤劳的工蚁不得闲暇地忙碌着,每个人的脸上却看不到劳动者应有的快乐。即便在探讨军事部署的时候,军官们莫不刻意压低声音,全然不见往日的自信姿态。
距离指挥部不远的一座湖滨小屋里,壁炉火温温地烧着,老式的德国留声机播放着奥地利的古典音乐。一名体格魁梧、脸庞宽圆的军人慵懒失意地卧在沙发里,他两眼时而直望天花板,时而长久闭拢,像是在努力忘却俗事的困扰,又像是在苦苦思索对策。沙发旁边的木头茶几上摆着一壶酒、一盏杯,酒是烈性十足的伏特加,杯是朴质无华的行军杯,屋子里却没有酗酒后糟糕刺鼻的味道。这位军人斑白的两鬓衬托出他丰富的人生阅历,胸前那一枚枚色彩鲜艳的勋章诉说着他的不世功勋,人生该得到的荣誉有了,该实现的理想也实现了,以至于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不免会有淡泊名利、远离纷争并且享受天伦之乐的淡淡感怀。
人生无处不纠结。
蓦然起身走到窗前,外面不知何时飘起了雪。艰苦卓绝的战役经历多了,区区数万人的损失还不至于让斯大林格勒反攻作战的指导者、克里米亚的收复者和柯尼斯堡的毁灭者——拥有雄才伟略的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手指颤抖,然而上莱茵河谷的惨烈战斗还是深深震撼了这位苏军指挥官的心灵。采取立体进攻模式的三十多万精锐苏军官兵竟在这依山傍水的河谷地带为人数少得可怜的抵抗者击退,这可不仅是军人荣誉的问题,拿到国家层面,对于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占领区局势有着微妙的影响,苏军不败神话的破坏也让综合国力更加雄厚的西方盟国敢于酝酿他们的“非分之想”,长此下去甚至有动摇国家根基的可能。
不分胜负的平局就是失败,接下来定要取得胜利!
慷慨的声音在胸中回荡,可想到如何能实现这胜利目标,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眉头总是不自觉地皱起来。苏军长于进攻,是指在开阔的战场上大开大合,大机械化兵团纵深强势突击是苏军击败先后击败德国和西方盟国的看家法宝,全能的t-34和机智勇敢的步兵在上莱茵河谷这弹丸之地根本无从发挥特点,尤其是强攻帕登山西麓狭长通道的那些坦克战车,大部分都是在缓慢移动的过程中被对方毫无优势的反坦克武器一一击毁,毗邻中立国瑞士的地理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苏军官兵的手脚。那些被风吹到瑞士境内的苏军伞兵不仅造成了部队的非战斗减员,还令苏联政fu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受到西方国家的刻意诱惑,部分被瑞士扣押的苏军伞兵宣布“弃暗投明”,这对苏联的形象以及军队士气亦是相当沉重的打击。
透过窗户,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看到了带着电报夹的通讯官匆匆而至,片刻之后,厚实的木门被轻缓敲响,他低下头,不冷不热地说了声“进来”。
进门之后,通讯官敬礼道:“司令员同志,莫斯科来的密电!”
元帅的眉头微微皱起,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也即是他就任西南方面军司令以来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没能获胜,他个人虽然未受责罚,但莫斯科一天一封的电报仍让他倍感压力,而且在压力之外,对掌权者的种种不满也有增无减。职业军人往往看不起职业政客,亦不屑于卷入到勾心斗角的政治争斗当中,然而攀上权力巅峰的却偏偏总是政治的胜利者,那些不择手段的胜利者更是为性格耿直的职业军人所不齿。
展开电报夹粗略扫了一眼,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把它往沙发上一扔,嘟囔道:“知道了!”
见司令员心情非常不爽,这名通讯官哪敢多言,敬礼后匆匆退了出去。
华西列夫斯基酒量很好,但他从不酗酒。通讯官离开之后,他动作粗鲁地拿起酒瓶拧开盖子,仰头咕咚咕咚灌了两口,龇牙咧齿、表情狰狞。
几天之后,风雪停息,苏军对上莱茵河谷之敌的第四次进攻开始了。稍显夸张的说,投入作战的两千多架苏军飞机平铺开来足以遮蔽上莱茵河谷的天空,从东北两面实施猛攻的7个主力军团也足够站满河谷,担当先锋的第5近卫坦克军可是响当当的苏军王牌,纵然如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在大兵团作战方面的才华像是高级轿车进了泥巴地,所有的优势都被黑乎乎的烂泥抹去。
为了拿下这场意义深远的战役,华西列夫斯基带来了他配合默契的老参谋班子,并在主要的进攻方向和手段上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调整,甚至一反常态频频前往阵地观察战事进展,可卯足了劲的苏联军队就像是踢到了一块钢板,连续的进攻始终被阻挡在了对手的核心阵地前,对战第三帝**队和西方盟**队皆展现出无敌气势的装甲部队也继续扮演着活靶子和新式武器陪练的角色,不论是t-34中型坦克还是is系列的重装战车,对于射程较远的制导火箭弹完全无计可施,为了此次进攻而辛苦运来的大型炮舰同样没能帮助苏联陆军实现一场成功的跨湖登陆作战,平静而美丽的博登湖畔再一次被苏联青年的鲜血染红……
在进攻上一筹莫展的苏联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一次他们并非摆在老对手的坚盾之下,由于前三次战役部队损失过于惨重,林恩自由兵团的多数部队已利用苏军两次进攻的间隔分批退往奥地利和瑞士接壤的边境地区,接替防守的是新近抵达欧陆的四万多名帝**队——他们不仅在数量上创造了上莱茵河谷之战的守军最强,兵员综合素质也强过于前期帝**和德意志自由团混合的作战部队。在林恩自由兵团留下的参谋团队及大量士官的指导下,经历过二战并利用北欧战事找回战场状态的帝国士兵们利用精心构筑的阵地继续着以一敌十的发挥,先进技术兵器的大量投入也帮助他们在技战术上压过了三年多来没有取得显著进步的苏联人。
暂时离开了责任重大的指挥位置,林恩的神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放松,毕竟新任的战场指挥官比自己更有能力组织一场绝妙的战役,他就是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德意志第三帝国时期最具军事天赋的将领。在东西方大战期间,曼帅被盟军聘为高级军事顾问,从而摆脱了军官看押所的单调生活,虽说从未得到盟军的真心重用,距离战场更近的位置使得他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去研究军事战术的发展,顺带出书立传,生活过的十分充实。在盟国和苏联签署停战协议后,盟军高层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将自由身归还了曼施坦因等一大批战争期间以各种方式协助盟军的前第三帝国将领。在这之后,曼施坦因并没有返回苏联占领下的德国,而是一度侨居在中立的瑞士,闲云野鹤的生活实际上只持续了短短几个星期,帝国大本营很快联络上了这位昔日的功勋战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这位作风正派的元帅在他59岁生日当天决定再度出山,他本人被接到北欧,在帝国大本营所见所闻林恩此时不得而知,但他显然与帝国高层达成了一致,因而迅速出任了帝国第1远征兵团指挥官。第一次上莱茵河谷之战刚刚结束,被授予帝国元帅军衔的曼施坦因启程奔赴欧洲大陆这块熟悉的战场,第二次上莱茵河谷之战期间,曼施坦因在意大利山区组建了他的作战指挥部,并将先期抵达的精锐部队悉数派给素未谋面的林恩指挥,而直到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结束后,这位老当益壮的帝国元帅才夜乘直升机飞越阿尔卑斯山群抵达多恩比恩,在那里与林恩完成了简单而郑重的指挥交接仪式。
和第三次上莱茵河谷之战相比,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四次战役持续的时间更长。前半段,帝国第1远征兵团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坚决的防御作战上,待苏军进攻疲软,曼施坦因便盯准对手的破绽发动反击,在河谷东部山区打了一场完全出乎苏军意料的击溃战,其速战速决的闪击方式比起为防御而防御的战术模式更具杀伤力——遥遥观战的林恩也意识到了这种军事差距的存在,他必须承认,在条件对等的情况下,自己充其量自是一个聪明的指挥官,距离曼施坦因那样的军事大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也许是终其一生都无法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