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反而看的很开,发言也比较中肯。

    “戛纳是个很小的地方,但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到那些热爱电影的人,并让他们之间可以得到很好的交流和进步,这个电影节就是这样被创办出来的,虽然方向上有些走偏,但不能否认,它为电影这门艺术作出的贡献。最后的最后,我想说”

    老头顿了顿,接着道“我们所追求的东西不要变质,并坚持它成立之初的本位精神。”

    “啪啪啪”

    台底下的人疯了,拼了命的拍着手,一波接着一波。

    莱曼缩了缩肩膀,有些无语,艺术这东西,难道就不要顺应市场潮流了?观众不爱看,你再艺术,又能咋样。

    再者说了,后来的戛纳电影节变成了什么,各位的心里没有一点逼数吗?

    几句话能起到的煽动力是莱曼没有想到的,可能这些人憋屈的太久,需要发泄,又恰巧有个人说出了他们的心声。有感而发,词语是这样用的吧。

    这帮搞独立电影、小众电影的都跟那些地下摇滚青年差不多,劲头一上来,就能很嗨,歇斯底里的嗨。

    只可惜电影的魅力这玩意一开始就有很多人搞偏了,专注些情情爱爱伦理之间的破事,感觉跟尼玛的岛国那啥产业一样,俗不俗啊,还高雅个屁。

    良久,场面才平静下来。

    主持人一番开场白,颁奖礼也就开始了。

    过程非常简单,环节也利落,不打什么哑谜。随随便便的,一句废话没有。

    该谁拿奖就上去拿,简单介绍一下,领奖人也不哭诉拍摄有多困难,什么艰辛什么的,都是高兴与感激。

    莱曼坐在下面,一会功夫,小奖都被颁完了。

    不过,戛纳电影节也让他觉得有一种排队分果果的赶脚,似乎组委会也喜欢搞“平衡”。

    最佳短片澳大利亚拿的。

    金摄影机奖丹麦影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