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也是业内非常普遍的运作手段,至于为什么选择戛纳,也是因为莱曼的身份。

    如果他不是法国人,说不定会选择威尼斯电影节。

    几人再度商议小会,这才散了会议。

    对于华纳这样的巨大平台来说,面对项目失利,他们也很有处理的经验。

    更何况《特洛伊》的发行方虽是他们,但制作方的资金来源却是多样的。

    华尔街投行、基金会、乃至诸如b计划影业等工作室的钱才是大头。

    论损失,也是他们最大,甚至华纳付出的只不过是渠道和一些时间精力。

    当然,原本构思的项目没能成功,肯定是有影响的,就是没想象中的那般严重而已。

    发行,作为整个电影产业的上游,可不是这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

    拿这次的事件来说吧。

    无论最后的票房是多少,对比项目的投入又是亏了多少,却是要先弥补华纳的损失,然后才是其他的投资商。

    这是真真实实写入到发行条款中的发行条件。

    就连莱曼与派拉蒙、欧罗巴合作的项目也是。

    如果票房是一亿,分给院线4千万,剩下的6千万先是计算发行方,最后才轮到制作方。

    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一个项目明面上没盈利,但实际上发行方却还是不亏的局面能够发生。

    当然,换个角度来想的话。

    渠道本身就是资源的投资,这不赚甚至小亏,在发行方来看的话,就是大亏。

    毕竟档期都是有限的,给了你这部电影,其他的电影就要往后挪挪,那不能从确定档期的电影赚到大钱,延后的电影或者说档期本身的浪费,也要综合到里面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