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当于是他们包装的奥斯卡电影在每一地运作时候的大致产出。

    莱曼也算是明白这家公司是如何盈利的了。

    利用一部分人的从众心理或者说偏向权威,把获得大奖的奥斯卡电影,尤其是偏文艺向作品的卖到特定人群市场,而且他们从不与大公司合作,都是找各个地区比较弱势的发行公司专注一种市场。

    难怪他们来找萤火虫。

    除了今年的片源问题,更是因为他们这种类型单一的影视公司只有在特定时候才能有极大优势,比如包装奥斯卡。

    换句话说,干得久了,他们有信心最高效的经营奥斯卡市场。

    威尔逊一边说着,一边将双方共赢的理念不断的传输。

    明明是他们需要片源,却变成不跟他们合作萤火虫吃了大亏,少赚多少小钱钱。

    不得不说,威尔逊的口才还是有的,分析的也很到位,因为福克斯确实不能做到对单一市场的细致划分,人家也没道理白花那份心思只为吃一口奥斯卡的蛋糕。

    莱曼估算了一下报表透露出来的收益,哪怕里面还有猫腻,也是有一定诱惑的。

    最主要的是,未来奥斯卡这块蛋糕,萤火虫不可能只吃一次。

    再过许多年,连阿里都要花高价拿下《绿皮书》就知道奥斯卡有多香了,聪明人都能看出来这个平台天然的号召扩大优势。

    或者说,不管有多少人吐槽奥斯卡的政治正确、公关黑幕,它依旧能影响很多民众的评判标准。

    而这,是许多制片厂都在追求的东西。

    莱曼琢磨了一下,把报表递还,然后才问道:“那么,贵方想怎么合作呢?”

    “那几部电影三年的经营权,所得利益六四分。”

    “我们六?”

    “哈,这中间的各方联络、运作都是我们负责,可不是要占贵公司的便宜。”——当然是我们六了,咱又不是来做慈善的,很难跑的。